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第三节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s)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含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s)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壁垒,使商品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是一种较松散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基本特点是用关税措施突出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差别待遇。1994年1月1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例子是1960年由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芬兰在1961年也加入了该协定)等国倡导建立的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1993年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2001年11月5日,我国总理朱镕基倡导十年内形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属于此列。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指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指除了在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目的共同关税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各自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甚至企业主可以享有投资开厂办企业的自由。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指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并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完全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经济同盟的全部特点,而且各成员国还统一所有重大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福利政策、农业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及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并由其相应的机构(如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内部取消壁垒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对外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经济政策协调超国家经济组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表8-1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形式的比较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按一体化的范围划分部门一体化(SectoralIntegration)全盘一体化(OverallIntegration)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artion)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1.地缘关系3.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贸易壁垒的存在4.科学技术的发展5.政治上的需要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部的影响⑵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⑴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⑶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国家整体贸易地位的提高⑷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外部贸易的影响⑵促使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竞争的加剧⑴促进各国加快技术革新,在竞争中大规模夺取技术制高点⑶减少了区域外部国家的贸易机会⑷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美国在欧共体投资存量占其FDI总额的比重,1957:6.7%,1991年:41.9%第二节相关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二、大市场理论三、自由贸易区理论四、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前提假设:三个国家,在X商品的贸易进行分析国家ABC价格352620A国关税100%一、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1.贸易创造效应(TradeCreationEffect)一、关税同盟理论图8-1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POQSAtS1D1D0S0PTPBDAabcdPCe一、关税同盟理论1.贸易创造效应进口量增加:S1S0+D0D1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一、关税同盟理论2.贸易转移效应(TradeDivertingEffect)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一、关税同盟理论图8-1关税同盟的贸效应POQSAtS1D1D0S0PTPBDAabcdPCe一、关税同盟理论2.贸易转移效应(TradeDivertingEffect)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向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贸易转向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一、关税同盟理论3.社会福利的变化生产者剩余减少:a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政府税收减少:c+e整个社会福利净变动:b+d-e一、关税同盟理论3.社会福利的变化的影响因素⑵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⑴加入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⑶加入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一、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2.竞争促进效应1.规模经济效应3.投资刺激效应4.负面效应新的垄断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加大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是分析共同市场成立效益的理论。大市场是允许生产要素自由跨越国界的关税同盟,即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可不受阻碍地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方面的利益。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1)其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纽和希托夫斯基。二、大市场理论德纽的观点:大市场化导致机器的充分利用、大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的应用、竞争的恢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再加上取消关税的商品之后,又可能使消费和投资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经济就会开始其滚雪球式的扩张。消费的扩大引起投资的增加,增加的投资又导致价格下降、工资提高、购买力全面增加……只有市场规模迅速增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二、大市场理论希托夫斯基的观点:他认为,西欧有一个“小市场与保守的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共同市场或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产生大市场→生产成本下降→大众消费增加(市场扩大)→竞争进一步激化,最终出现一种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三、自由贸易区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罗布森(Robson)自由贸易区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2)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三、自由贸易区理论假设两个国家,H国和P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H国的效率比P国低。这两个国家对该产品的进口各自实施不同的关税:H国实施非禁止性关税;P国实施禁止性关税。三、自由贸易区理论图8-2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POQSHtS1D1D0S0PHPFTADHabcdPWeSH+PKLMDHPFTA三、自由贸易区理论H国的福利变动:生产者剩余减少:a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政府税收减少:c+e整个社会福利净变动:b+d-e三、自由贸易区理论P国的福利变动:P国从外部世界进口还可获得关税收入P国的价格可以不变,就没有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因此,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P国福利水平的提高肯定优于关税同盟。四、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由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这种协议性国际分工不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之间的某种协议来实现,即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国际分工组织化。图8-3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CostOQuantityXAXBCXAACXCostOQuantityYBYACYBBCYCostOQuantityYACYAAX商品Y商品CostOQuantityXBCXBB四、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协议性分工的条件:⑴对于协议国来说,协议商品无成本差异和需求弹性差异。⑵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⑶协议的国家要素比率差异不大,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第三节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四、东南亚国家联盟五、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欧盟(EuropeanUnion/EU)1.发展历程1952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包括: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1957年六国又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7年三组织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诞生。1999年首先在11国发行欧元,并于2002年取代11国货币。一、欧盟(EuropeanUnion/EU)20世纪70年代,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成为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成员国2004年5月,东欧10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正式加入欧盟20世纪90年代,芬兰、奥地利和瑞典加入了欧盟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一、欧盟(EuropeanUnion/EU)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总人口超过4.8亿。成员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欧盟内非欧元区国家包括:英国、瑞典、丹麦、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一、欧盟(EuropeanUnion/EU)2.欧盟的超国家机构⑴欧洲理事会⑵
本文标题: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