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二章(1)国际经济学
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中的国际收支调整与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学习要点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主要机制;2.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3.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4.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5.经济政策的国际冲突及调节。第一节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一、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经济影响二、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升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图12-1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就是这样以黄金的流出和流入为纽带,通过物价的上涨或下降自动地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的。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是“休谟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成为金本位制度下自动调节的特定机制。(二)纸币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1.物价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而价格的变动又反过来影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例如,国际收支的顺差外汇的流入容易引起国内的信用膨胀,这将导致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利率的下降,导致投资、消费的上升。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汇率的自动调节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来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的。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会发生变动,而收入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能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又反过来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例如,国际收支的逆差会引起外汇的流出,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本国利率上升导致外国资本的流入。资本的流入将改善金融资本账户的收支状况。三、自动调节机制的缺陷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存在时滞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与政策一、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一)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Approach)主要分析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前提假设收入不变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没有资本流动商品劳务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重要假设: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主要机制:贸易逆(顺)差→本币对外贬值(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所表示的价格下降(上升)→出口量上升(下降)→国际收支改善本国进口商品以本币所表示的价格上升(下降)→进口量下降(上升)→国际收支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引起本国贸易收支改善的条件)ηx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ηm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ηx+ηm1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这将意味着出口数量的增加加进口数量的减少幅度大于汇率上升所导致的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本币的价格上升幅度,本币贬值将带来以外币或以本币表示的贸易收支的改善。J曲线效应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汇率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一段时间,这就是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贸易品产量等都需要时间的。在这一期间内,贬值并不能带来贸易收支的改善,反而可能导致其恶化。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以英文字母J来象征贬值后的贸易差额的时间轨迹或动态变化。马吉(Magee)将贬值后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二)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Approach)该理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将一国经济的整体活动与国际收支相联系。具体地说该理论主要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主张。EX-EM=Y-(C+I+G)(C+I+G)表现为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表示;EX-EM为贸易差额,用B表示。B=Y-A该理论认为上式的右为因,左为果,由此得出结论是国际收支的顺差是吸收(支出)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的逆差则是吸收(支出)相对于收入过大的结果。因此,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最终还是要通过改变收入和吸收(支出)进行调节。该理论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来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支出,或二者兼之。政策主张: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所有的资源已被充分利用,要使国际收支改善就应注意使用减少支出的政策(即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果存在闲置资源的话(失业),要注意搭配使用汇率贬值政策。(三)货币分析法(MonetaryApproach)假设前提:第一,从长期来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第二,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际产出。第三,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水平和国际资本市场利率水平。国际收支的顺差是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结果;逆差是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的需求时,由于货币供应量不影响实际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当名义货币的需求超过了货币供给,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减少支出,减少对外国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对于政府来说,维持合理的货币供给水平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际收支失衡跟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一样是货币导致的结果。从长期看,国际收支的失衡存在自动调整的内在机制,对于经济运行的过分干预是不需要的。当然,在短期内,政府如果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那么应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1.支出增减型政策它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来改变进出口贸易、劳务及资本的输出入状况,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主要可以运用的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支出转换型政策它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支出方向的政策。一国可以通过某些政策改变社会的需求、支出方向以调节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主要手段有汇率政策、进口关税、出口补贴等。3.直接管制政策它是指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采取的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除了以上从需求的立场考虑国际收支的调节外,还有从供给的角度出发考虑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如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它们就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考虑运用相关政策改善一国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三、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一)支出转换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图12.2斯旺曲线盈余通胀赤字通胀赤字失业盈余失业EE(外部均衡)YY(内部均衡)R国内吸收BA说明:利用一种政策来实现两个目标是很难成功的。非均衡点需要相应的政策搭配。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Rule,1952,荷兰经济学家):指要实现n个目标,至少需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区间点对内均衡的财政政策对外均衡的政策ⅠAA’A’’扩张不变紧缩贬值贬值贬值ⅡBB’B’’扩张扩张扩张升值不变贬值ⅢCC’C’’紧缩不变扩张升值升值升值ⅣDD’D’’紧缩紧缩紧缩贬值不变升值表12-1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米德(Meade)与米德冲突(Meade’sConflict):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变更政策追求内外同时平衡,有可能造成一国内部与外部均衡的冲突。如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左右为难。对内、外不均衡对外均衡的政策对内均衡的效果Ⅰ失业与逆差紧缩性恶化Ⅱ失业与顺差扩张性改善Ⅲ通胀与顺差扩张性恶化Ⅳ通胀与逆差紧缩性改善表12-2对内均衡的政策及效果(Ⅰ)对内、外不均衡对内均衡的政策对外均衡的效果Ⅰ失业与逆差扩张性恶化Ⅱ失业与顺差扩张性改善Ⅲ通胀与顺差紧缩性恶化Ⅳ通胀与逆差紧缩性改善表12-3对内均衡的政策及效果(Ⅱ)(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蒙代尔搭配法则”(Mundell’sAssignmentRule)或“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或“有效市场搭配原则”: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关键在于应把政策实施在它最具影响力大目标上,具体地说,就是财政政策作用在内部均衡上,货币政策作用在外部均衡上。分析与讨论蒙代尔的“有效搭配法则”在中国是否适用?第三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一、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机制(一)财政政策的影响(二)货币政策的影响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三、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1)国际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