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2现代化历程
第2讲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历程日本经济现代化历程的分期:以1945年战败为分界线,将其分为战前和战后两大时期、9个阶段。幕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853-1867)强化原始积累与近代经济制度初建阶段(1868-1885)产业革命阶段(1886-1910)资本垄断阶段(1911-1931)国家资本垄断阶段(1931-1945)战后经济改革与复兴阶段(1945-1955)高度成长阶段(1955-1970)经济大国阶段(1970-1991)调整改革阶段(1991-现在)。战前特征:战前的经济现代化亦可称作经济近代化,其基本课题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经济发展水平赶上英美等西方先进国。日本的原始积累很不充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步也比英法整整晚了一个世纪,但在明治维新后却成为战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重化学工业和金融业的实力上与英美等国相比略逊一筹,人均国民收入较比先进国差距更大,但轻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实力上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前三,综合国力则跨入世界五强。战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有许多特点,但一贯不变的最大特点是“强兵”下的“富国”,最终的结局则也因强兵而“败国”。战后特征:战后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课题除了要继续完成“赶上”先进国的目标外,又增加了“超过”先进国并保持其领先地位的任务。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先是在1955年前后完成战后经济复兴并开始高度成长,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了明治以来的一百年间“赶上”先进国的夙愿,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超过美国,成为发达国经济的领头羊,日本人开始体味世界经济领跑者的美感。但这种感受没有维持多久,很快便因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失去的十年”而成为回忆,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探寻新的经济成长之路。与战前相对照,战后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基本上走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点在2008年春胡锦涛主席访日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也得到了确认。一、幕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853-1867)1、德川幕府的政治制度朝廷、幕府、藩国天皇、将军、大名亲藩、普代、外样权力与义务领主、领地、领民兵农分离、农商分离城、城下町一、幕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853-1867)2、德川幕府的经济制度土地和地租制度--石高制职业限制经营限制阶级构成武士--上级、中下级农民--本百姓、佃农工商业者--工匠、小商人、特权商人一、幕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853-1867)3、幕末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耕技术:种子、农具、化肥、经济作物近代经济萌芽:兼业、家庭手工业市场:“三都”的发达、海陆交通、商业4、阶级分化武士的贫困:幕藩负债、武士的“内职”本百姓的分化:豪农和豪商、本百姓、佃农特权商人的两面属性一、幕末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853-1867)5、对外经济关系(1)对外商权的丧失。居留地贸易、实行协定关税,实际税率相当于5%从价税的水平,外商掌握日本的对外直接交易权。(2)外国资本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破坏。当时金银在日本都是正币,1865-1859年的交换比价是为1:5,而当时国际市场的比价则是1:15左右。这外国投机商根据通商条约中外国货币可与日本货币同种等量交换的规定,先用洋银(主要是墨西哥银元)换取日本的一分银(长方形银币,一枚重约1/4两),再用一分银换取日本的金币小判(一枚重约1两),然后在香港等国际市场上以日本金币换回洋银,一个交易周期的利润率可达300%,两年左右时间日本的金币就流失海外达10万两。(3)外资对幕藩财政控制的加深。截至1871年废藩置县,37个藩向外商借债,债务总额约400万日元。(4)导致国内物价体系紊乱。开国后物价一路飞涨,市场物价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有关统计表明,在1858至1867年的10年间,日本物价的总水平上涨7倍左右。•二、强化原始积累与近代经济制度初建阶段(1868-1885)1、明治维新――政治革命的层面明治维新的轨迹:在欧美列强的武力威胁下,德川幕府被迫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国”后引起全国规模的“攘夷运动”,矛头指向欧美列强及同意开国的幕府→幕府为摆脱统治危机,接受“公武合体”的主张,于是一直被排除于国家最高统治圈外的天皇及地方实力派大名开始介入国家政治决策→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带头发起的“尊王攘夷”运动在列强、幕府的两面夹击下失败→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在屡遭幕府迫害后实现联合,放弃“攘夷”方针,采取新的“尊王倒幕”策略,矛头直指幕府→“尊王”势力的空前壮大迫使幕府将军“奉还大政”,天皇亲政并建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中打败幕府的武装反扑,肃清全国各地的佐幕势力,再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完成国家政治统一→政府派遣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为副使的使节团到欧美12国实地考察→确立近代国家建设的路线方针,排除政府中最顽固的封建保守势力→推行近代化改革→粉碎大规模士族叛乱→完成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改革→近代国家形成。明治维新的性质:学界历来有资产阶级革命说和专制王权说(绝对王权说)的激烈争论,如果从宏观的视野观察,应该说前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看重日本是否存在资产阶级以及是否由这个阶级领导了明治维新,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即如果实证上无法充分证明日本资产阶级的存在并且是这个阶级领导了明治维新,那么就只能说明明治维新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然而,被严重忽视的一点是欧洲近代“模式”的存在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因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日本的明治维新正是一场“不想灭亡的”“野蛮民族”通过自身调整接受“文明”并“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具体说来,以1873年岩仓使节团回国并迫使西乡隆盛等下台为界,明治维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虽然推翻了幕府,完成政权更替,但还不能说发生了革命;后期则明确了近代化路线,坚决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政治经济改革,并以武力粉碎了封建势力的反扑,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一场由头脑“资化”的原统治阶级中部分革新势力领导的、以暴力手段实现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又成了推进经济革命的前提和保证。二、强化原始积累与近代经济制度初建阶段(1868-1885)2、明治维新――经济革命的侧面•经济革命包括“破旧”和“立新”两个侧面。明治初年的改革措施包括取消对人口迁徙和职业选择的限制,改革俸禄制度,取消经营限制,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但是最具影响的改革措施是地税改革和剥夺士族的经济特权。•地税改革1874年前后开始,1881年结束。这一改革破除了封建体制下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私有土地制度,取消封建实物地租,建立起以货币地租为基本形式的、全国统一的近代税收体系,从而把土地和农民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构成要素。•对封建士族的经济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1876年通过发行金禄公债,取消士族的世袭俸禄,二是于1878年实行士族授产,以“给出路”的政策引导那些失去寄生基础的士族自谋生路。这两种手段相辅相成,构成在经济上消灭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环。•在破除封建经济制度的同时,明治政府效仿西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货币制度,引进了近代银行和公司制度。二、强化原始积累与近代经济制度初建阶段(1868-1885)3、强制推行原始积累的措施•明治初期,在废除封建经济制度的同时,还在国家的主导下,以“殖产兴业”•为口号,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场旨在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生产技术及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运动。国家始作工业化的“产妇”、继而又向“助产婆”的角色转换,构成了这一阶段工业化政策的基本特点。•初期的殖产兴业以“官办”为主,这是因为明治初年日本既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原始积累不足),又没有适应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还不稳定),而现实又要求日本必须刻不容缓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官办企业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870年成立了工部省,负责推进采矿业、铁路、电信、灯塔、舰船制造、金属工业制造以及海陆测量事业。•1973年成立内务省劝业寮(局),负责推进近代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国家投资兴办“模范工厂”,示利于民。•1880年,明治政府颁布《工厂下放概则》,宣布除铁路、电讯及军工企业外,官办企业一律处理给民间。这标志着以大办官营企业为基本形式的殖产兴业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扶植私人资本是促进原始积累的又一手段。明治初期的私人资本的成长几乎都是在政府庇护下的“政商”。政商的一部分由幕末的大商人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华族和士族中产生的新贵。前者有三井、小野和住友,后者有岩崎、五代、安田、古河、大仓、涩泽、浅野等。三、产业革命阶段(1986-1910)1、产业革命的三个阶段•第一次产业发展高潮是从1886年开始的,纺织工业和铁路建设牵动了这次高潮的到来。与纺织业相比,兴建铁路热潮来势更猛。1890年,日本爆发了步入近代社会以来的首次经济危机。•第二次产业发展高潮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及战争结束之后,兴办企业、扩大投资的热潮超过以往,这与日本战胜并获得中国2.3亿两白银赔款的刺激直接相关。1900年,日本发生第二次经济危机,棉纺工业和煤炭业首当其冲,随后波及到铁路、商业和金融业,制丝业也未能幸免,同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还表明,在世纪转换的20世纪初,日本经济已经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运转了。•第三次产业发展高潮于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开始,景气的特点是除了铁路、纺织业、海运业外,发送电、化肥、造纸、水泥、面粉、制糖、啤酒等产行业的发展非常显著。1907年下半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迅即被卷入而陷入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经济危机。三、产业革命阶段(1986-1910)2、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宏观经济表现。25年间,国民总生产增加4.9倍。人均产值由21日元增长到79日元(当时的日元与美元比价大致为1:1),增长3.8倍。对外贸易进口增长13倍,出口增长14倍。•各产业的发展情况。25年间,国民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降低近13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增长了8.6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非农林水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67.5%,表明1910年前后的日本已经初步成为工业化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一条铁路是1872年建成的东京新桥至横滨的铁路,全长29公里。到1910年,铁路线路总长已经超过8000公里。1885年,日本的机动船舶主要依赖进口,而到1910年,全国船舶总吨位已达到122万吨,25年间增长了20倍,船舶进出口量已经持平。•主要工业品及出口商品的生产。25年间煤炭增加12倍,铜增加49倍,生铁增加94倍,粗钢增加252倍,棉线增加41倍,生丝增加36倍。日本成为同一时期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表2-3-1日本产业革命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单位:亿日元)年份国民总生产(亿日元)物价指数对外贸易人口(万人)出口进口1985188618871888188918908.068.008.188.669.5510.5632.428.530.329.831.633.70.380.500.540.670.720.580.370.410.590.740.730.913831385438703903394739901891189218931894189511.3911.2511.9713.3815.5232.330.130.431.434.40.810.930.911.161.390.700.780.991.331.42402540514086411441561896189718981899190016.6619.5721.9423.1424.1437.842.245.743.148.51.201.701.732.272.171.892.433.162.2
本文标题: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2现代化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