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网络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
第八章网络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教学目的:通过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了解,认识到由于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网络化,不仅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宏观间接调控的有效性,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清晰、迅捷的经济政策环境。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宏观调控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网络经济带给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挑战。第一节宏观调控理论的历史回顾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一、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最早的国家干预学说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一种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基本观点:认为整个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金银;取得金银的唯一途径是交换;在交换中必须遵循贱买贵卖的原则。重商主义强调创造大规模的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巩固和强化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把国家干预的着眼点放在金银和关税等方面,主张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总之,强调国家对内外经济生活实行全面、严格的干预是重商主义体系的重要特征。二、经济自由主义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强调市场和个人积极性、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占据了思想的主流,其杰出代表人物主要是亚当·斯密。斯密把他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定基础上。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其活动的最终动机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经济人”在“看不见之手”指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另外,“经济人”的行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关于政府的职能,斯密认为,在总体知识和信息背景一样的情况下,作为个人的君主并不比普通人高明,个人和市场不能完成的任务,君主往往也不能有效地完成。因此,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的国家或政府没有必要过多地干预经济运行过程,它仅仅应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二、经济自由主义总之,亚当·斯密的上述主张:自由放任、不加干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精髓。亚当·斯密的追随者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学说,但他们均没有跳出亚当·斯密的分析框架。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两百年的历史阶段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直到“凯恩斯革命”的爆发。三、凯恩斯主义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西方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自动均衡”理论的彻底破产。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套与传统经济学完全背离的经济学说: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干预。可以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诞生。凯恩斯认为,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无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行政府干预。为此,他提出一整套围绕着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包括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等等,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另外,凯恩斯还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思想,也就是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逆经济波动的“风向”采取扩张和紧缩两种行动,以期在膨胀来临之前主动紧缩开支;在萧条来临之前主动扩大开支,使社会总支出保持稳定,以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三、凯恩斯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虽然强调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但这不是要完全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恢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不久,对古典的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活动便已经开始。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正统地位的确立。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当代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是“混合经济”,即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因此,新古典综合派是为“混合经济”服务的官方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征是它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理论,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为一个体系。四、新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对滞胀自圆其说,又不能在实践上提出同时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新经济自由主义学者,纷纷对主流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其中从经济理论方面对新经济自由主义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四、新经济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共同点主要有:1、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能够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凯恩斯所确认的“非自愿失业”;2、信赖市场供求的自动调节作用,认为通过自由放任可以达到经济均衡的发展,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断言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引起的,即使要干预,也应降低到最低限度;3、坚持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其小,收支平衡,反对赤字财政;4、主张稳定物价,反对通货膨胀。当然,新自由主义各派虽然在基本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第二节宏观调控理论产生及演变的原因分析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其不能挽救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诞生;而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干预主义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使其不能解决70年代的“滞胀”问题,促使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出现。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政府失灵则推动了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演变。一、市场失灵分析市场失灵是与市场功能相对应的概念,指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之手”的原理。但亚当·斯密本人也认识到,只有当“完全竞争”的平衡和抑制作用存在时,他所声称的市场机制的优点才能完全实现。市场失灵之一: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有四个特征: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的买主和卖主,任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单独行动都不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可以看得见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没有可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是市场供求双方的总量决定了市场的价格。产品同质。所有生产者提供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从而对消费者而言,根本不在乎是哪家生产的产品。要素自由地流动。投入要素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新企业进入市场,老企业退出市场,都不会遇到障碍。信息充分。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商品知识,都有条件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因而就不会有任何消费者会受欺骗而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也不会有任何生产者会低于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市场失灵之一:不完全竞争受完全竞争驱动的经济导致投入和产出达到一种有效率的配置。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处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是,一旦出现不完全竞争,社会就可能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移动。例如,垄断企业为了取得超额利润,竭力抬高价格和限制产量,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当卖主很少时,保证价格由成本决定的平衡和抑制作用就很不充分。上述四个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都不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PzulA.Samuelson)对此明确指出:“按照经济学者对于这一名词(指完全竞争)的理解,竞争在目前肯定是不完全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基本性质驱使企业不断扩大——竞争是变得更完全了,还是更不完全了。市场失灵之二: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或收益,即成本或收益被强加于他人身上,而这种成本或收益并未由引起成本或接受收益的人加以偿付。更为确切的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外部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称之为外部经济性(或外部正效应),后者称之为外部非经济性(或外部负效应)。譬如某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建造灯塔,此时其他经过灯塔的人同样也受到灯塔的指引,而这些人并未对此付出成本,某人建造灯塔这一行为就产生了外部经济性。又如厂商在生产时产生的噪声、废气、废水等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厂商但厂商并未对此进行任何补偿,这便是一种外部非经济性。市场失灵之二:外部性当外部性存在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就不一定反映它的社会价值,结果厂商可能生产太少或太多,从而使市场结果无效率。如存在外部经济性时,由于平均私人收益低于平均社会收益而导致产品供给不足;如存在外部非经济时,由于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而导致产品供给过多。这都使得市场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失灵之三: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如国防、广播电视、灯塔、道路、桥梁等,它们都具有两个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为零,则该商品是非竞争的。如灯塔一旦造好并起作用,额外船只对它的使用不会增加它任何运作成本,公共电视也一样,多一个观众的成本为零。竞争性商品必须在个人之间配置,非竞争性商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而不影响任何个人消费它们的可能性。如果人们不能被排除在消费一种商品之外,这种商品就是非排它的。其结果是,很难或不可能对人们使用非排它商品收费—这些商品能够在不直接付钱的情况下被享用。比如一个国家的国防,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市场失灵之三:公共产品非竞争和非排它的公共产品以零边际成本向人们提供收益,而且没有人会被排除在享用它们之外。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引发了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人们对公共产品不愿付费、只顾免费享用的“搭便车”问题(free-riderproblem)。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私人投资公共产品难以获得回报,这意味着市场价格机制丧失了激励私人提供这类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A、囚徒困境(集体非理性)囚徒甲坦白不坦白囚坦白徒乙不坦白-5,-50,-10-10,0-1,-1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囚徒困境表达了经济人基础上的功利追求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内在困境。由于甲乙双方不能沟通信息,在最大化自我利益的考虑下,必然导致对双方都不利的结果。即双方理性选择的结果却并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表明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这种工具理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最大效益,并不是普遍有效的。生活中类似于囚徒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困境”几乎到处可见,如“三个和尚没水喝”、“价格战”、“军备竞赛”等等。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市场失灵之四:信息不对称B、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低质量商品或服务会把高质量商品或服务逐出市场。典型例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克服逆向选择的机制:声誉、标准化、市场信号(教育、保证和保证书等)二、政府失灵分析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政府调节或干预成为必要。然而,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另外一种缺陷,称之为政府失灵。具体来讲,政府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距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首先,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其次,政府机构本身也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而且将政府官员的利益内在化为政府的利益;最后,政府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它往往为一些有影响的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政府在发挥经济功能过程中的失灵。(二)、政府机构效率问题政府经济功能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政府机构必须是有效率的,其投入与产出是经济的。然而,现实中的政府机构往往是高成本、低效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官员之间缺乏竞争导致低效率;二是政府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三是监督和约束政府的手段不完备。(三)、不完全信息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同样面临着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以及时滞问题,使得制定的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时滞:指政府从认识经济形势决定采取政策直到政策实施并发挥作用的时间间隔。任何一项政策都会有一定的时滞,而时滞长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标题:网络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