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怎样区分“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请论证说明“技术上有效率一定是经济上也有效率”这个命题是否正确答: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问题,但前者纯粹是从生产技术的角度考虑技术的可行性问题,比方说生产一定产品,应当投入多少劳力,多少设备,但经济效率还需要考虑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例如,某一工程仅从技术角度考虑的话,则投入一定数量劳动力再加少量先进的设备就是有效率的。然而,如果劳动工资很低,而先进设备却十分昂贵,则从经济效率考虑,宁可更多用劳动力,用些简陋的老设备代替先进设备,这样会更合算些。反之亦然。一般说来,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格越昂贵,则采用这种资源进行生产,成本越高,经济效率会越低。2.厂商在生产中达到了技术上有效率是否意味着达到了经济上的效率?为什么P983.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2)、规模经济的原因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4、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3)、范围经济的成因1、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表现为生产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取得因规模经济而引起的范围经济。企业一项研究开发技术的成果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发成本。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表现为可以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如通过企业的声誉转化为产品的声誉,通过既有产品的营销网络来支持其他产品的销售等。2、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表现为在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其他产品和业务时,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人员来进行管理,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节约交易费用,这一点在纵向一体化这种范围经济的特殊形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沿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多产品生产时,企业可以减少在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出售自己,成品中的交易活动,即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3、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企业进行多产品联合生产时,产品种类的数量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总是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表现企业的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总是有限度的,而且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的经营组合。企业进行多产品联合生产时,在产品的组合上是可选择的,表现为某产品的生产对一个企业来讲不存在范围经范围经济相关书籍济,但对另一个企业来讲也许存在范围经济,或者是,某产品的生产对两个企业来讲都存在范围经济,但在一个企业生产的范围经济比在另一个企业生产的范围经济要大。4、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专业化本身也存在一个经济与不经济的问题,即专业化不一定经济。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体化(即非专业化)经济和非一体化经济的问题,或者说是专业化经济与专业化不经济的问题,企业何时存在专业化经济,何时存在专业化不经济,实际上就回答了联合生产何时存在范围经济,何时存在范围不经济,这就为联合生产合理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四,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面对许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因为选择某种方案而要放弃其他方案,而做出这种选择将会失去做出其他选择也许会得到的潜在利益,这一潜在的利益就是机会成本。在企业中,某种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也即是有多种使用的“机会”,可是不管哪种资源,只能用于某一方面,不能同时在另一方面使用。所以,在决策分析过程中,必须将已经放弃的方案也许可能得到的潜在收益,与已选方案的所得利益进行比较,当已选中的方案也许得到的利益大于所放弃的方案的利益时,才能认为选中方案的经济效益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五,边际收益P116与边际收益产量边际收益产量(MarginalRevenueProduct)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他表示要素边际生产力的高低。六、在微观经济学中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贵,对应的需求量就越少。在图像中,可以看到,随着价格的降低,需求量增长。七、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什么?MR(边际收益)=MC(边际成本)为什么?MR=MC确实是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每新增生产一个产品会导致边际成本下降,因为可变成本不变,而平均固定成本下降了,而此时新增产品的利润也就是边际利润上升,但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生产因素限制,边际利润会下降,但当MR=MC时,边际利润为0,此时总利润最大。八、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有什么区别不同之外在于: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快乐的指标,是可用基数度量和比较的。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仅仅是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式,无须要求以基数度量之,只能以序数表示。2,效用函数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不同,基数效用论的U指的是可以以基数计量的效用,序数效用论的U则指效用指数。3,与基数效用论不同,序数效用论通过无差异曲线的分析得出结论。4,消费者均衡条件形式不同。基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是MU1/P1=MU2/P2=a,即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任何商量的边际效用相等,并且都等于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是MRS=P1/P2,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量价格比率。九、简述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一、基数效用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十、试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及其实现的条件。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2、生产的最优条件;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最优:交易双方再也不能从交换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帕累托最优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生产最优:最优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交换和生产同时最优: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十一:生产契约曲线埃奇沃斯框图中,生产满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配置不只一个,两种产品所有等产量曲线的切点都符合这一条件,因而都是帕累托最优点。把所有这些切点连成的一条曲线称为生产契约曲线。十二、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所引起的实际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或者说引起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总量的变化,这就是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就称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变化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十三、举例说明垄断者的决策-价格歧视答案一“比如在不同的国家:日本和美国,一个企业销售他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一般是因为两个地区对该商品的不同需求决定的。假如美国相对于日本对该企业商品的需求量大,且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购买该企业商品,那么该企业就会提高该商品在美国地区的价格,价格会高于在日本市场销售价格。这样垄断者比采取同样价格销售会获得更多的收益。答案二:价格歧视有三种,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一级和二级比较好理解,一级就是同样一个消费者,消费每一件产品时候的价格都不同。比如喝汽水:第一瓶10元,第二瓶8元,第三瓶7元~~~~二级就是同样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候价格不同。比如采购创可贴,10000-50000件0.5元每件,50000-100000件0.4元每件~~~~~三级价格歧视就比较复杂了。我随便举个例子。有两个消费市场A和B,产品在两个市场间不能流动,市场是完全分割的,产品不能回流,而且2个市场必须弹性不同。那么在弹性高的市场A就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在弹性低的市场B可以采取高价策略,这样两个市场价格不同,形成了价格歧视。十四、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一、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Lorenzcuive):一个用于显示收入或财富不平等的程度的几何图形;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经济学家常常将不公平的程度进行量化,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阴影部分的面积来得出基尼系数。十五、准组与寻租所谓准租,就是对短期内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或固定要素的支付.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攫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这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是一种人为从哲学转向浅谈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就像伊甸园的智慧果一样,不断吸引着哲人智者给出见仁见智的解答,但就其结果的统一性看却莫衷一是。这不仅是因为哲学自身研究对象的难以确定性还因为不同时期哲学所主要探讨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前者即哲学自身研究对象的确定就有元哲学和哲学的元问题之分,也正是由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才使后来哲学发展产生了两大转向及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和认识论向语言学的转向。虽然哲学的两大转向使“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表象上看更加扑朔迷离,但究其本质:哲学的每一次转向都是在进一步靠近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次转向中粗略地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或许这样的途径具有可行性。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哲学自突破轴心时代后,首先用理性思考的问题就是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是什么即本体论问题。对于本原问题的解答构成了他们哲学体系的地基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起了形形色色的派别。无论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还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甚至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等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的认识构成了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旋律。哲学体系根植于对本原的认识,但进入中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神学的兴起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给宗教寻找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神学便开始向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