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重点辅导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从内容体系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把握教材重点我将各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辅导导论部分主要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主要问题和分析方法进行概要地介绍,使同学们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全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尽管由于经济条件和国情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些假定条件也不是很切合实际,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为我国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但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确实也揭示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或原理,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也应该加以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所运用的多种分析方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学习本章时,学员们要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并在后面具体内容的学习中认真加以体会。微观经济学部分在本教材中共包括7章。学员们首先要注意把握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问题”(P19)在“微观经济学主要问题及相互关系”的图示中已经说明的很清楚。第二章“供求理论”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最核心问题——价格决定问题。由于商品价格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共同决定,因此,第三章“效用理论”顺着需求这条主线研究消费者行为,即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则顺着供给这条主线研究生产者行为,即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研究厂商在不同市场上的最优行为;第六章“分配理论”研究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第七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从一般均衡的角度研究经济效率问题,即帕累托最优问题,也就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福利问题。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大家如果能够将微观经济学,当然也包括后面要学习的宏观经济学的体系把握好,你就不会孤立地、割裂开地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或理论,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你可能就会更灵活地运用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避免断章取义或生搬硬套地联系实际。下面我把各章重点掌握的问题做一下简要的讲解,供大家学习时参考。第一章导论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3.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不是我国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理论: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第二个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理论与政策、财政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不是我国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经济条件和国情不同,二是假设条件不同。可以结合教材去理解。第四个问题“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主要把握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特点: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第二章供求理论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2.需求的价格弹性。3.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及其影响因素。4.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均衡价格、均衡产量。第一个问题“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变动原因不同,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而需求的变动是由价格之外的因素引起的;二是表现形式不同,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曲线上点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曲线的移动。可以通过图像来说明。第二个问题“需求的价格弹性”主要掌握概念、计算公式、分类和影响因素。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之比,而不是变动的绝对量之比,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把握。需求弹性的分类中常见的是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商品,要注意这两种商品价格变动对总收益的影响。要增加总收益,对富有弹性的商品要适当地降价,对缺乏弹性的商品要适当地提价。商业中运用的“薄利多销”策略和我们所熟悉的成语“谷贱伤农”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况。第三个问题“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及其影响因素”首先要把握均衡价格的概念,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均衡价格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只有一个方面相等不能是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变动均会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产生影响。需求变动会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会使得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第四个问题是“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计算比较简单,根据已知条件联立方程求解即可。如本章导学计算题第一题:“令需求曲线的方程式为P=30-4Q,供给曲线的方程式为P=20+2Q,试求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解题时将两个方程联立求解,P=30-4×1.7=23,Q=1.7。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略微需要一点数学中的导数知识,本章导学计算题第三题:“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3Q=10,求P=1时的需求弹性。若厂家要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策略?”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中并没有导数,但本题中根据给定的条件要利用导数才能求出弹性系数。已知:P+3Q=10,P=1。将P=1代入P+3Q=10求得Q=3。代入公式:这里1/9的结果是1/3与1/3的乘积。其中前一个1/3就是对Q求导。由于弹性系数小于1,缺乏弹性,因此,应该提价。第三章效用理论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2.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3.正常物品与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4.计算消费者最大化效用时的产品数量。第一个问题“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首先要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含义。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然后再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可以参见58页图形)第二个问题“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在这个问题中,一是要描述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点,这里的无差异是指效用无差异。无差异曲线可以表示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的主观愿望,消费者希望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越好。预算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实际上是消费者在预算上的约束。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两条曲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实现了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目标。(结合67页图形说明)第三个问题“正常物品与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是本章的难点,也是重点。首先要把握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含义。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都是价格变化对需求量产生的影响。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名义收入不变时,实际收入即实际购买力增强,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对价格提高了,消费者将增加降价商品的购买,减少另外一种商品的购买。总效应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为正值,即价格下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使得需求量增加,因此,价格下降,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是负值,即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产生的收入效应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是正值(无论哪种商品的替代效应都是正值),但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因此吉芬商品的总效应为负值,即价格下降,吉芬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和需求量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了解吉芬商品的特点。第四个问题是“计算消费者最大化效用时的产品数量”。这里的关键是消费者最大效用时边际效用应为零,这是前面第一个重点掌握的题目中刚刚提到的,即“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而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一阶导数。用例子说明:“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解题思路:总效用为TU=14Q-Q2,所以边际效用MU=14-2Q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Q=7,总效用TU=14·7-72=49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等产量曲线的特征。2.等成本线的特征。3.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4.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6、计算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第一个问题“等产量曲线的特征”。这个题目比较简单,教材上也比较清晰。四个特征:(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即向右下方倾斜;(2)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3)一个平面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第四条可以联系边际技术替代率来说明。第二个问题“等成本线的特征”。等成本线的概念: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所形成的曲线。等成本线在道理上和预算线相近。等成本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两种生产要素在数量上是替代关系。等成本线会因成本或要素价格的变化而移动。第三个问题“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这个问题应该结合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区域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根据产量的变化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区域。第一区域,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第二区域,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第三区域,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区域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区域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第四个问题“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第五个问题“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