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黄健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两者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本文指出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侧重点是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处于少数的民族的经济问题,具体包括某个或某些民族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发展模式以及与其他民族的经济关系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研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经济,既把一定地域范围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个地域居住的可能是单一民族,也可能是几个或多个民族,是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的结合。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密不可分的两个内容在中国现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下,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存在着一致性和交叉性,但又是相区别的。(一)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具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或者把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几个少数民族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也可以把55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内部存在着差异,但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的特点,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少数民族经济强调的是作为人们共同体的特定群体的经济,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民族经济类型的形成和变化,民族内部及与其他民族的经济交往关系,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民族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国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状况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其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主体民族,少数民族间发展也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形成和存在与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和分布格局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分布格局决定了少数民族经济的现实存在,而且已存续了几个世纪。由于历史上不同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和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民族间在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生计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多种形态。从经济类型看,汉族以农耕经济为主,少数民族从事的经济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农耕经济类型,也有游牧和渔猎等其他类型,即使是从事农耕,也由于本成果系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985—2—103。地理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使少数民族经济表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特点,并由此决定了相互间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关系,构成自古以来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长城和“茶马古道”是中国多民族经济关系的历史写照。少数民族经济具有内部共同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存在的基础,特殊性是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出发点。这种特殊性即是前面提到的由自然环境决定的生计方式或产业类型的特殊性,也可能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水平的特殊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性会逐渐消失,共同性增多,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但民族间的经济差异或特殊性不是短期内就能消失的,即使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民族间,也存在着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像最初那样表现在生计方式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实体经济层面,而表现在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层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经济结构单一,活动空间有限,民族分布集中,同一民族从事的经济活动具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民族经济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共同性特征是其区分于其他民族经济的主要标志。即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或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不同的,或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种经济类型,也因其发展历史、自然条件而有所不同。历史上汉族基本从事农耕经济,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形态是“男耕女织”,以及家庭养殖业。少数民族从事的农耕经济有些与汉族是基本一致的,如清中后期以来的部分蒙古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发展到今天与汉族的旱作农业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些少数民族虽然也从事农耕经济,但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山地农业、新疆维尔族的“绿洲农业”。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共同经济生活”是其存在的重要条件。在多民族国家,共同经济生活既表现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也表现为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利益诉求,以及对本民族共同经济利益的认同,在特定时期或条件下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时少数民族经济又有了相应的利益要求和政治内涵,并有可能引发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冲突和民族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时有民族间为了争夺草场、森林、土地、水资源等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最典型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的关系,形成了大致以长城为界,南耕北牧的生产格局。双方在经济类型、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需求,这种需求既可以通过互市形式实现,“茶马互市”是其代表形式;也可以通过军事入侵和武力掠夺,武力冲突自汉朝至清朝未曾中断。还有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为了争夺土地、森林和水源而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协调民族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冲突和矛盾大幅度减少,但仍存在着利益差异和矛盾。只要民族共同体存在,这种利益关系就存在。在多民族国家,在主体民族占多数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经济往往是非主流经济,其发展与国家或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可能是相背离或不一致的。例如中国广东和福建两省,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生活在闽东的畲族、粤西的瑶族大体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有些处于贫困状态。(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地域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地域是空间基础。民族经济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并由其生存繁衍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类型和生计方式类型,因此民族经济不能脱离其空间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是有区别的。如果某一区域生活的是单一民族,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同一区域生活着多个民族,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区别。区域经济代表一定空间的发展条件、发展概况、发展趋势等。在中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格局下,区域经济除大的三个地带或几种不同的经济区划外,大多以行政区划为主,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经济研究很普遍,区域经济利益也主要以行政区域利益表现出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在民族视角研究的基础上,大部分是基于区域层面的研究,即一定地域或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这首先是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离不开其生产生活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的分布又具有相对聚居的特点;其次是由于基于单纯民族视角的研究受到民族间杂居分布的影响,地域与民族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高度一致的;同时,中国现有的经济统计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逐级统计的,而以民族为对象的统计除人口统计外,很少有专门的经济统计。因此,在实证或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而少数民族族群的研究相对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即可以把民族自治地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也可以研究某个少数民族省区、地州、县乃至社区的经济。这些地区经济在每个层面上都具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别于其他地区经济。而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和宁夏五个自治区,其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资源型产业比重高,农牧业产值及就业人口比重高,贫困人口多等。同时地区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历史上的经济类型看,广西以农耕经济为主,其主体民族壮族主要从事农耕经济,以稻作农业和山地农业为代表;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其农耕经济以“绿洲农业”为代表;而内蒙古的蒙古族在以游牧业为基础的同时,大部分人口近百年来转向旱作农业,从事农耕经济;宁夏回族除从事商贸业外,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分布在藏南河谷地带的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藏北高原的藏族主要从事游牧业。虽然五大自治区都有农业生产,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同为西部地区的五大自治区,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各区都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如广西发挥临海和在东盟经济合作中的有利地位,正在从山地经济走向海洋经济;内蒙古依托畜牧业特色和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品牌效应,经济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新疆则发挥在能源、特色瓜果、棉纺等产业的优势,综合发展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同为民族地区的青海、贵州和云南,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与五省区共性的特点、矛盾和问题,但又存在着差别。中国民族形成的历史格局决定了民族地区大多是以某一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农业地区,除了西北和西南外,可以说凡是宜耕的平原几乎全是汉族的聚居区。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商业据点一般都有汉人长期定居。”1“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所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中国的五大牧区均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游牧业的人都是少数民族。在这些地区,有些是汉族的大小聚居区和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2.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马赛克式地穿插分布;有些是汉人占谷地,少数民族占山地;有些是汉人占集镇,少数民族占村寨,在少数民族村寨里也常有杂居在内的汉族人。”2现实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分布的空间格局,无论是大的地理单元,还是小的地理单元,基本都反映出这种特点。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在民族地区大多是汉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农牧区。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分布的结构状态与城乡经济的结构状态及产业结构状态相联系,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更多地滞留在乡村从事传统的农牧业,而汉族则较多地集中在城镇从事工商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空间概念的整体形式往往掩盖了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掩盖了各民族群体的发展差距。汉族相对集中的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掩盖了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广泛的乡村经济的欠发展。3当我们从微观视角研究某个特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时,例如某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体上是统一的,即这时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基本上也是该少数民族的经济。而当我们从宏观视角研究泛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或一定行政区划内涵的民族地区经济时,如新疆经济、广西经济、内蒙古经济等民族地区经济,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只占这些民族地区人口的一部分,就有可能出现少数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分离的情况,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存在形态民族分布于一定的地域,但民族的地域分布是不均质的,也不是相互隔离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在氏族、部落乃至其后的一定阶段,民族的分布与地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居住和生活着单一民族。后来随着民族的发展和活动范围扩大,尤其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民族交叉分布越来越普遍。在中国,民族的交叉分布虽然历史上就很普遍,但目前这种民族分布格局主要是在19世纪以后逐步形成的,尤其是近100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单一民族分布在一定区域的范围越来越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县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中,很少有单一民族居住,大部分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基本是以某一民族为主体,但其人口不一定是最多的。地域越大,行政级别越高,民族成分越多,民族经济越复杂。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
本文标题: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