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汇集5篇】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汇集5篇】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揭秘“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汇集5篇】”的一些有趣事情,请继续参考下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时间如白驹过隙,新学期即将来临,教师们需要为新学期的教学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只有制定好教学计划,才能确保实现自己对新学期教学的良好设想。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篇】[教学内容]本组共有4篇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新半截蜡烛》、《打电话》以及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将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来学习是这套教材编排中的第一次,可见编者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一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的语言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感受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课时安排]本组共需要8课时,其中《杨氏之子》1课时,《晏子使楚》2课时,《新半截蜡烛》1课时,《打电话》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对后世及世界文明有深远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史实,认识到秦皇汉武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了解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认识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等能力。3、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补充大量的历史史料、图片、历史典故、视频等资料,结合课本资料,引导学生多方面感知历史,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归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秦汉时期的昌盛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用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2、由秦汉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3、由昌盛的秦汉文化成就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前面的基础了,但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要给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传授以更多知识,也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史记》。【教学难点】焚书坑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正确认识丝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张衡制造地动仪涉及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学法指导】情感体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探究实践【教学策略】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学案导学法:运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分为课前预习、课上探究和课堂巩固练习三个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施】第9课-第15课共7课时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三篇】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11、春主备教师:苏晓兰任课教师:苏明霞李瑞德杨秀珍预习课一、预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二、预习重难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四、预习提纲: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3、品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突出“盼”的急切心情?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景?分别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3作者赞春时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4、纵观全文,作者描绘春的美丽画卷,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展示课一、预习内容反馈:(5′)1.给加粗的字注音。水涨()酝酿()蓑衣()薄()烟应和()黄晕()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蓑()______悄()______衰()______稍()______哀()______俏()______衷()______梢()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朱自清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创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答案不求统一)3、品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突出“盼”的急切心情?文章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一个“盼”字(“盼望着,盼望着”,注意在朗读中体会)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景?分别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作者具体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景(梳理如下):①春草图(草报春):a.钻、嫩、绿、满———草;b.坐、躺、滚、踢、跑、捉———人。②春花图(花争春):a.态:赶趟儿;b.色:像火、像霞、像雪;c.味:甜。③春风图(风唱春):a.触:抚摸;b.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c.声:鸟声———清脆、婉转,短笛———嘹亮。④春雨图(雨润春):a.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b.状:斜织、薄烟;c.景:树叶儿绿、小山儿青、灯、火、房屋。⑤迎春图(“一年之计在于春”)。3作者赞春时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句:“新”“美”“力”。4、纵观全文,作者描绘春的美丽画卷,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蕴含的感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比如,第一段:用反复与盼望之切,热爱之深。第四段:用“母亲的手抚摸”写春风拂面的感觉,若是不爱,何以充满感情?课文末三段:三组有力的排比句,写出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用一个成长的过程,赞美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四、规律总结(3′)春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愿我们珍惜大好年华,好好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用生命的彩笔绘出绚丽的春天。五、课堂测评(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教学反思:双柏县妥甸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12、济南的冬天主备教师:苏晓兰任课教师:苏明霞李瑞德杨秀珍预习课一、预习目标: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二、预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2、景物描述方法。三、预习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四、预习提纲:1、课外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2、读课文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1篇?说出理由。展示课一、预习内容反馈:(5′)1注音:济南()伦敦()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2释义:响晴设若贮蓄空灵二、明确目标:(2′)预习目标1、2、3、4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评)(25′)1、课外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2、读课文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济南冬天的“温晴”。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汇集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64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