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迟福林我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趋势分析
迟福林2013年9月12日我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趋势分析一、未来5~10年经济转型的三大趋势基本判断:未来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特定背景下,能否在转型与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并由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决定着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决定着我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1.走向消费大国的大趋势最大机遇: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释放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我国的内需规模有多大?总体估计:我国的消费潜力巨大。初步测算,到2016年,我国消费需求规模可能达到30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可望释放的潜在消费需求规模有可能达到45万亿~50万亿人民币。考虑到消费引致的投资需求,我国的内需总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人民币。——消费规模增长潜力巨大。《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相比2010年,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从15.7万亿元上升到30万亿元,以年均增长3万亿的规模扩张;——消费主体将不断扩大。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未来5~10年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倾向将逐步提升。从人口结构角度看,老龄人口增长不仅改变了劳动力供求关系,而且带来了净消费者的明显增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有研究预测,2011我国2015年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年均提高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例:国家城镇化规划中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政策制度创新中的一个重点,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如果到2020年4亿农民工能够实现市民化,按最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就能够增加4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2)我国的消费需求有没有重大变化?——生存型消费需求减少,发展型消费需求增多;——物质型消费需求减少,服务型消费需求增多;——一般私人产品短缺矛盾减少,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矛盾增多。为什么变化?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释放是一个大趋势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是客观要求(3)扩大内需能不能支撑未来10年7%左右的中速增长?——我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明显下滑的现实风险。在保持了长达30余年9.9%的高速增长后,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能否继续保持7%左右的中速增长,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测算表明,在长期中,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估算消费需求释放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增长前景:2012~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为7.66%~8.92%,由此推算同期经济年均实际增速可达到7.07%~7.96%。这表明,随着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未来10年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总的判断: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其他国家不同,未来10年我国仍处于上升的通道,关键在于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个突出优势。初步的分析说明,只要消费需求能够有效释放出来,就有可能支撑未来10年7%左右的中速增长。为此,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既是发展面临着的突出矛盾,又是改革面临着的重大挑战。2.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最大潜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我国城镇化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来说,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在65%左右。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12年,城镇化率为52.6%,而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2%;——人口城镇化空间巨大。2012年,我国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远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如果能打破政策与体制掣肘,每年就有可能提高1.5~2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就有可能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30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65%~70%的峰值,基本实现人口城镇化。就是说,未来的20年左右,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有望实现倍增;——中西部城镇化率仍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2005~2011年东、中、西部城镇化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每年城镇化提高速度都超过1个百分点,均高于东部地区。未来8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有望保持年均1.2%~1.5%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人口城镇化能带来多大的内需空间?——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为3.2:1。未来10年左右,通过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有望达到45~50万亿元左右,居民消费率将达到50%左右,最终消费率将达到60%左右;——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增加。由于工业收益与服务业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发达国家历史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人口城镇化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来看,城市扩张和城镇人口增长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只占总人口的23%左右。未来10年以人口城镇化为载体,就有条件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即到2020年努力达到40%以上,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由此形成一个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以人口城镇化推动投资结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人口城镇化需要加大公益性项目投资和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以城镇的公用设施投资为例,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至少有3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供气系统有4.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3)关键在于能不能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实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走了一条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道路。传统城镇化模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促进人的公平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未来5~10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重在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现实分析:所谓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未来5~10年,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作用分析: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将形成我国未来5~10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由此,我国将走出一条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人口城镇化承载着释放内需潜力的重大使命人口城镇化承载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使命人口城镇化承载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总的判断:未来5~8年,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用8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3.开放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大趋势(1)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0.9%。我国2011年服务业比重仅为43.4%,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近30个百分点,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例如,日本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是2.68倍,我国仅有0.98倍。(2)服务业内需潜力巨大——服务型消费的现实需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集聚、人们生产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带来教育、医疗、保险、旅游、交通通信以及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城市发展要素的配置,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产业的衔接,也会带来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服务业投资潜力巨大。以文化产业投资需求为例,要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由目前占GDP的3%上升至2015年的5%,2020年8%的目标,需要大量的投资。按GDP年均7.5%增速、投资产出系数1.44计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需要投资2.22万亿,2020年需要投资5.01万亿以医疗需求为例。麦肯锡咨询公司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医疗支出超过3570亿美元。到2020年,我国医疗市场价值预计将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是全世界增长最强劲的医疗市场之一(3)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提升。未来5~8年,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不仅能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为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条件,也为保持我国中速增长提供产业支撑;——服务业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城镇化进程中转移大量劳动力提供重要条件。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和就业比重大多在70%~80%,而我国服务业比重仅有43%,就业比重只有36%,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如果城镇化在未来继续保持较快速度,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50%以上。(4)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从总体上看,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远未形成,还面临金融、土地、税收、行政审批、价格等多种制度障碍。以用地制度为例,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计算,2011年,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仅相当于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价格的11.53%和14.43%。服务业用地价格长期高于工业用地价格,既导致工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又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土地的整体使用价值。实现服务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同地同价”,不仅能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价贵的问题。未来8年,基本形成服务型经济体系,关键是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创新。在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等行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经营范围限制;在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扩大开放试点的同时,调整服务业用地政策,创新服务业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为服务业发展“松绑”。二、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着的三大挑战1.经济转型面临着的主要挑战总的判断:经济矛盾和风险日益凸显。例如:以投资消费失衡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内生增长动力远未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资源环境约束全面加大,环境危机因素增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产能过剩日益突出。(1)投资-消费失衡改革开放30余年来,投资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虽然最终消费率在2011年有所反弹(49.1%),并且2012年消费贡献率(51.8%)首次超过投资贡献率(50.4%),但消费率提升的趋势尚不稳定。(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3)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呈现全面性;——部分行业已出现绝对和长期性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有可能在未来2~3年达到消费峰值;——近几年的集中投资造成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释放和形成。(4)资源环境约束全面加大——能源需求仍处于高水平,石油等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明显偏高;从资源产出效率看,我国资源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从内外环境看,未来10年,我国不可能继续通过传统的消费模式来建设13亿人的消费大国。——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2.社会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的判断:利益关系失衡、社会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问题突出。社会转型到了能否有效化解利益冲突的临界点。(1)
本文标题:迟福林我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趋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