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阳信二中高三经济史练习
一、选择题1.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B)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感情: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D)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B)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4.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B)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5.“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该诗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是(B)A.手工作坊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B)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7.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D)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8.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D)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9.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B)图一图二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10.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A)。A.犁壁的安装B.铁犁铧的发明C.牛鼻环的使用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11.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已从输送汩汩清流。”请你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A)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12.“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B)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13.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B)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14.杜甫在他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你认为诗中描写的应是(B)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15.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哪一时期(B)A.唐代B.元代C.明清D.民国初年1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陵刻经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挑花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七上八下”的成语就是出自云锦。中国古代南京云锦最有可能是(B)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17.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主人公乔致庸弃文从商,汇通天下,扶危济困,最后成就一代晋商。结合所学,判断乔致庸所生活的时代应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1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因为(B)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19.(2011年1月河南会考17题)“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D)A.丝B.毛C.棉D.麻20.(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4题)右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21.《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B)。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2.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B)。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23.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B)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晚上“市”门紧闭2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C)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5.西方“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城市的性质》)这样的叙述能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特征(C)A.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也能用于中国B.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也能用于中国C.对中国城市而言,几乎完全不适用D.中国城市也是这样形成的,只是没有教堂26.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27.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C)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28.(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28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图9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D)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29.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D)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C.错误的,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30.西欧某国的小学课本在《地理大发现》这一章选用了下面的插图,图中的航海路线反映了(D)A.葡萄牙船队首次发现好望角的航行B.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C.航海家达•伽马首次到达印度之行D.航海家麦哲伦及其同伴的环球航行31.“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B)A.迪亚士B.哥伦布C.达迦马D.麦哲伦32.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B.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33.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姆斯•络温指出美国教科书中最著名的谎言是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A)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C.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D.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34.(2010•泉州•3月)下图白色区域反映了某一时期西方人对全球的了解,从时间上判断其最早出现在(C)A.公元1世纪B.公元15世纪初C.公元15世纪末D.公元16世纪初35.“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位航海家(B)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36.根据下列两幅图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图一反映了达•迦马到达印度的历史事件,图二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②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不计成本,耗资巨大③图一属于殖民扩张活动,图二属于贡赐关系的外交活动④造成两者区别的根源在于东西方的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A.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37.马克思:“新发现的土地殖民地化,助长了各国之间的商业斗争,因而使这种斗争变得更加残酷了”。“这种斗争”的最后胜利者是(D)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38.(2010•淄博•3月)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往往会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如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哪一种说法最能体现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D)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说”D.找到了“无主地”39.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这一年是()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500周年B.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C.达·伽马到达亚洲500周年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500周年401.(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3题)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者要传播()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C.基督教的教义D.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诸多因素。(2)举两例说明封建国家是如何关注这一阶层存在的,并据材料二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3)根据材料一、二
本文标题:阳信二中高三经济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9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