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容把握青岛经济发展走势作者:郭先登青岛要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应当认清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产业结构体系,建立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新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运行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确保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提高城市房地产调控水平,加快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十二五”规划期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攻战略,吹响取得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胜利的冲锋号。《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期引领发展方向的是绿色与低碳经济,突出发展的是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动力。青岛只有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同时实施好青岛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简称“四十条”),把握住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打赢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才能长期保持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优势,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字号经济中心城市。一、认真判断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在比较中延续城市经济平稳高速良好的发展趋势站在青岛看青岛,青岛大发展;站在山东看青岛,青岛优势大;站在全国看青岛,青岛有差距。2010年青岛市在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自然灾害增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增多、政策等诸多变化因素增多的环境下,延续了城市经济平稳高速良好的发展趋势,预计全年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期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十二五”规划期的发展奠定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可以从上半年同全国、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比较中看出。今天,在转方式、调结构即将进入冲刺阶段、取得全面胜利的“十二五”规划期到来之际,青岛市委、市政府带领800万人民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不管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多么复杂变化,都实施好“四十条”,率先越过转方式、调结构的冲刺线。二、提高转方式、调结构的运作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突出“快”,是伟大的历史使命;突出“好”,是伟大的历史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使命与责任的圆满结合。这一结合在目前评价体制下,首先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GDP指标的变化及其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城市提高转方式、调结构的运作水平,必须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其衡量指标仍然落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上。就全国看,三次产业的结构比是:10.3︰46.3︰43.4,青岛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显然,这不符合青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定位,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攻战略仍然要定位在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1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1%,其在GDP中所占比重比200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制造业长期占据GDP首位,在这种长期形成的城市产业结构比的调整中,要使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应当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可以肯定的说,青岛市落实《建议》,取得转方式、调结构决定性胜利的第一标志是,到2015年在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要达到55%,理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是:3.5︰41.5︰55.0。三、彻底改变以老工业基地为主导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建立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开拓不同消费领域的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新结构实现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的全面转型,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一个时期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也是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实施“九五”计划之前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在“九五”期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突出强调,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但是,经过“九五”和“十五”期,虽然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产业结构调整显得步履艰难,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奠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创新理论,确立了“一个统领、六个必须”为“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其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三个转变”的具体的战略部署。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最核心利益所在,从根本上结束延续了20年转方式、调结构的长跑,成为“十二五”规划期必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伟大历史任务。毫无疑问,从容把握青岛经济发展走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在“加快”上下功夫;建设绿色与低碳青岛,是区域或城市主体功能区及功能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党和国家确定“十二五”规划期引领发展方向的是绿色与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决定了青岛建设绿色海滨城市的发展方向,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名副其实的核心区;决定了青岛在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建设以海湾型布局结构为主体的现代服务经济新体系,建设以智能性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高端工业基地。从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出发,青岛提高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方向水平,必须毫不动摇地抛弃以老工业基地为主导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建立起城市经济新结构,实现“两个加快建设”,即加快建设以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金融业、电信业、综合商贸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医疗保健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环境管理和旅游业等十大服务业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基地。突出建设如国际航运服务区、邮轮经济集聚区、红岛科技文化创意集聚区、温泉度假旅游会展集聚区、高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形象的重点大工程。青岛要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建设高端服务业基地中不仅要重视硬实力的建设,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打造,特别是在引进中抛弃通常理解的招商引资观念,重视软实力的联合与合作。这里特别需要认真借鉴上海经验。2010年5月7日上海淮海路经济发展促进会与巴黎圣日尔曼街区委员会签订街区友好合作协议,同年5月16日,该市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企业联合会、静安区南京路商业企业联合会联手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管理委员会签订街区友好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招商引资,而是软实力的联合与合作,主要特点一是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打造街区生态软环境;二是破解条状商业瓶颈,为街区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三是打造国外知名品牌与本土品牌联动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的高端制造业基地,青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创新点是,以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以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行业。青岛培植战略新兴产业主要落脚点是:一是新能源产业重点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海洋能源、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集群。二是新材料产业重点扶持碳纤维、离子膜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培育聚氨酯、有机氧、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新医药产业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海洋医药、新型医疗器械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型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四是新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平板显示器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青岛特别要解决好三个认识问题:一是伴随着每一次技术革命,总会有新兴产业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与城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不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还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发挥扩展市场空间、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引擎作用;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重要契机。在某种意义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与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一个城市或区域看,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彻底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必须突出特色,依靠特色,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体系。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转方式、调结构,都把调结构的主要重点指向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规模兴起,势必带来重复建设、产品雷同、市场过剩。青岛要避免出现这个问题,必须以特色产品开拓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尽快提高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到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仅为3.8%;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发展投入不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直接导致利润率和产出水平低下。三是在彻底改变以老工业基地为主导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中,青岛特别需要解决老工业基地的思想包袱。比如,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青岛纺织工业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今天,中国纺织服装业已经形成的客观的产业区域布局现状决定了青岛纺织服装业不可能再重现历史上的“上青天”繁荣,这是梯度转移经济规律等所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岛纺织服装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快推进青岛具有优势的纺织服装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四、提高对外开放的运行水平,加快推进对外经贸的发展水平青岛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要通过建立城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渠道、更广领域的开放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要认真借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验,抓住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青岛开发区在开放经济体系中的首位度作用,以更大气魄全力整合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区等开放型资源,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对外开放的运行水平,必须彻底抛弃过去“赔着血本去创汇”的扩大出口的老路,坚定地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开拓新兴的目标市场,不断减少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增强进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力。同时青岛要把握对外经贸各种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的趋势,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如目前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结算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等。五、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正确追踪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确保城市建设所需要人才的稳定和供给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弱项就在于投资过剩而消费不足(尤其是国内消费)。造成中国消费率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下降。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9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已经从1999年的53%下降至2009年的39.7%,远低于美国的57%,日本的51%。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公民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还存在着较大反差,并同生产结构、市场结构还没有相互交融在一个平台上,要拉动消费,最主要的措施是在短期内提高劳动者收入,以提高劳动者收入作为解决目前多种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出发点。青岛作为中国的国字号经济中心城市,其收入水平同其作为山东经济首位度的城市地位具有着公认的反差,并成为长期以来影响留住与吸引人才的一个比较大的瓶颈。仅凭优越的地理优势,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难以形成留住与吸引人才的经济优势的。从发展的视角看,青岛应当在率先提高劳动者收入,实现公民收入倍增计划方面,做出城市的最大贡献。青岛确立要在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就必须率先实现劳动者收入倍增计划。现在的问题是,实施工资倍增计划,势必增加企业人力成本支出,在制造业
本文标题:青岛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9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