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香港树仁学院经济学系
香港樹仁學院經濟學系WorkingPaperSeries從司馬遷到班固--論中國經濟思想的轉折(1)宋敘五二零零三年五月二零零三年五月EconomicsDepartmentHongKongShueYanCollegeWorkingPaperSeriesMay2003AllRightsReservedISBN:962-8719-27-0Copyright©2003byHongKongShueYanCollegeInformationontheWorkingPaperSeriescanbefoundonthelastpage.Pleaseaddressanycommentsandfurtherinquiriesto:Dr.Shu-kamLeeWorkingPaperCoordinatorDepartmentofEconomicsHongKongShueYanCollege10WaiTsuiCrescentBraemarHillRoadNorthPointHongKongFax:28068044Tel:25707110Email:sklee@hksyc.eduP.1從司馬遷到班固—論中國經濟思想的轉折宋敘五前言一、從司馬遷到班固二、《史記.貨殖列傳》與司馬遷的經濟思想第一、人類的本能與經濟自由第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第三、西漢社會的生產行業第四、《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人物第五、《貨殖列傳》中的商業理論第六、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情形第七、司馬遷對「富裕」的評價三、班固的思想第一、班固思想的歷史背景第二、班固評司馬遷第三、班固論西漢社會第四、班固提出「四民」的說法第五、司馬遷與班固對西漢富人之褒貶第六、《漢書》寫經濟專注農業摒棄工商四、思想轉折的後遺症第一、農本思想之積澱第二、社會階層的分化及「士」對讀書的獨佔第三、道統的觀念第四、文起八代之衰?第五、明、清二代的官吏分家及吏治敗壞P.2後語從司馬遷到班固—論中國經濟思想的轉折前言四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司馬遷的自由經濟思想》,(《社經》第四期,香港新亞書院經濟系出版,1962)在那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司馬遷的開放、樂觀、自由的經濟思想,與英國學者亞丹.斯密(AdamSmith,1723-1790)(註1)的自由經濟思想非常相似。當時我就想,如果中國的經濟思想,能夠順著司馬遷思想的勢頭繼續發展下來,中國早在二千年前走上資本主義(註2)的道路,又何必在二千年後,再受西洋鬼子加東洋鬼子的氣﹗但是事實上,我們到今天,仍然沒有走上真真正正的資本主義社會,三農問題仍然絆著我們的腳,在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時候,能否事事順遂,尚是未知之數。經濟思想,對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及影響力量。中國經濟發展,在西漢時期,未能趁著良好的機遇,走上資本主義,就是因為中國經濟思想在西漢受到政治及學術壓力,使經濟思想的勢頭,由開放、自然、自由的方向,轉折而入於封閉、保守的方向。西漢之後,經濟思想,地位愈低、層次愈賤,歷代名士大儒不談經濟,恥談經濟。談經濟者,亦僅在技術層面、功利層面、實用層面,而絕少在學術、思想、理論層面談經濟。因此,中國經濟發展,自漢朝到清朝,陷於停頓狀態。在某些工藝技術方面,尚有因祕方失傳或不得善傳而退步者。這完全是經濟思想保守、退步所致。一、從司馬遷到班固本文的題目,是《從司馬遷到班固》,並不是將中國經濟思想轉折、退步的責任,諉過於班固。完全沒有這種意思﹗只不過因為《史記》和《漢書》中,司馬遷和班固面對著相同的事物,所作的描寫與評價有了顯著的不同。令我們對這一百多年間的思想轉變,看得非常清楚。司馬遷生於漢朝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卒於漢武帝末年(公元前87)(?)。其著述年代約為公元前130年至87年。班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卒於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其著述年代約為公元54年至80年。二人年代之差距約為150年,但思想之轉折已極明顯。本文即用這種方式,將二人對相同事物的見解分別列出,可以看出在這一百多年之間,中國社會經濟思想,尤其是讀書人的心態已有顯著轉變。二、《史記.貨殖列傳》與司馬遷的經濟思想P.3司馬遷主要著作為《史記》,而表露司馬遷的經濟思想的篇章,為《史記.貨殖列傳》。茲將《貨殖列傳》中可表現其經濟思想的片斷,簡摘如下:第一、人類的本能及經濟自由司馬遷說:人類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求利致富之本能,另一種是享樂的慾望。所謂求利致富的本能或自利心,乃是為追求個人財富之積累,或經濟情況改善的一種本能。為了此種目的,人們可以勞筋骨、忍嗜欲、冒風險,為求財利而赴湯蹈火。而所謂享樂的慾望或稱為奢侈的本能,是人類求精神的或肉體的慾望滿足,如權勢的誇耀,口腹之慾及耳目之慾的滿足,以及一切增加個人安逸快樂的需要。為達到此種目的,人們可以不惜個人財富的犧牲,貧者盡其所有,富者揮霍無度。第一本能是一切為了財富,第二本能是要犧牲財富換取一切。兩者相反相成,構成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自然生態。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說: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又說:人之趨利,若水之就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這就說明:人類有求利致富的本能,這種本能,不須學習,人人都有,生而俱有。除此之外,司馬遷又留意到,人類還有一種本能,就是享樂的欲望。《貨殖列傳》說: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神農以前,沒有典籍可稽,所以當時的人民經濟生活情況如何,不得而知。至於虞夏以後,有了尚書詩經等文獻,其時人民經濟生活之情況,可以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中知道。司馬遷根據這些記載來觀察,於是發現了以下各點:一、人類有享樂的本能;二、這種本能,如果沒有外在條件限制,它將儘情發揮;三、這種本能,不可能以人為的力量加以改變或阻止。亦不能「塗民耳目」,使人絕欲窒性。第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原於人類的兩種本能,是人類兩種本能之發揮、交織而成。人類求利致富本能的充份發揮,使個人積聚財富;又受享樂慾望的趨使,而作財富的開支。因此,政府經濟政策,也應該順應自然,使人類能夠發揮上述兩P.4種本能,則社會才能富裕、和諧。司馬遷提出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與之爭。政府經濟政策的最善者,是順其自然,對人民的經濟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說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罰規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與民爭利。在西漢,最好的時期,根據司馬遷的理論,是惠帝、高后時期,時間由公元前194年至180年。《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這是「善者因之」的最高境界。文帝時期,連番下詔,勸民歸農,這在司馬遷來說是「教誨之」;也即是第三等作法。文帝雖在歷史上稱為好皇帝,但用「教誨」的方法,影響並干預人民的經濟行為,並非好事。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及均衡、平準政策,在司馬遷來說,這是與民爭利的下策。第三、西漢社會的生產行業《史記.貨殖列傳》描寫西漢社會的經濟活動,大別可以分為四個行業,即農、虞、工、商。司馬遷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又有一段說: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就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以上兩段,非常明顯、強烈地,顯示出司馬遷對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的洞察力,而且又顯示出他的非常明顯有力的見解。即是:社會生產行業的多元化,及彼此P.5的依賴性。農、虞、工、商,為社會生產行業的四個主要部門,單獨來說,各有其功能,綜合而言,彼此依賴,不可偏廢。並且強調:以上四者,為人民衣食(即指整個生活面)之原。又說: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不論是國家,或是家庭,貧富的關鍵均在此。第四、《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人物《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所列舉的人物,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有范蠡等七人;屬於西漢的有蜀卓氏等九人。茲列表如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人名行業簡介范蠡商業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人稱陶朱公子貢商業所至與國君分庭抗禮,使孔子揚名天下。白圭商業樂觀時變,天下言治生皆袓白圭。猗頓工業以鹽業致富郭縱工業邯鄲郭縱、冶鐵成業,與王者埒富。畜牧巴寡婦清礦業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至於西漢的人物,則可見下表:人名行業簡介蜀卓氏工業其先趙人,冶鐵致富。秦破趙,遷至臨邛。即鐵山鼓鑄,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程鄭工業山東遷虜,冶鑄,富埒卓氏。宛孔氏工業、商業梁人,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因通商賈之利,家致富數千金。曹邴氏工業、商業先以冶鐵起,富至巨萬。其後貰貸行賈遍郡國。刁間商業逐漁鹽商賈之利,連車騎,交守相,起富數千萬。師史商業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致七千萬。宣曲任氏商業糧食囤積販賣,豪傑金玉盡歸任氏。橋姚牧畜塞外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鍾計。無鹽氏子錢家景帝時,吳楚七國反。出征將領貸子錢,諸子錢家莫敢貸,唯無鹽氏貸出,三月吳楚平,無鹽氏息什倍。富埒關中。除以上列舉富豪人物之外,司馬遷又說:關中富商大賈,大扺儘諸田。田嗇、田蘭。韋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萬。P.6又說:此其章章尤異者也。……若至力農畜,工虞商賈,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在《史記.貨殖列傳》所描述的西漢社會,不但有富可敵國的大富豪,而且有傾郡、傾縣、傾鄉里的大大小小的富豪,可以看出西漢社會,是一個經濟蓬勃,百業興隆的農、工、商業社會。第五、《貨殖列傳》中的商業理論在《貨殖列傳》中,有許多商業理論,這些商業理論中,有一些是由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理論,有些則是由司馬遷說出,並沒有註明出處的。茲摘要列舉如下。一個人,想求財致富,應該怎樣做?司馬遷說:是以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司馬遷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資本,就只有靠出賣勞力賺錢,如果有少數本錢,則要靠智慧,再如果本錢多了,則要觀察貨物生產及供應的周期,而且要把握住這個周期,買入或賣出,就可以賺錢。關於貨物供應的周期,《貨殖列傳》曾經引用計然及白圭的說法。茲引錄如下。首先是計然的說法: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根據中國古代的曆法,是用干支紀年。譬如:甲、乙是木年;壬、癸是水年;庚、辛是金年;丙、丁是火年。計然的觀察心得,是:金年可能豐收,水年可能有災荒,木年或發生饑饉,火年或有旱災。年成的好壞,會影響糧食的供應。計然又說:六歲穰,六歲旱。十二年一大饑。這是中國農業社會中,糧食供應的周期。除了前引計然的說法之外,司馬遷又引錄白圭的說法。白圭是戰國初年(約公元前400年)的人,較計然遲了大約100年。《貨殖列傳》說: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太陰,是一個星宿的名稱,白圭是由觀察太陰星的位置,而推測農業的豐、歉,也即是糧食供應的多寡。P.7由推測糧食供應的多寡,推測到糧食價格的升降。又由價格的高低,預測到價格的變動。因為西漢時人,皆相信價格高到極點,就會下跌,價格低到極點,就會反彈。所謂: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又說: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所以,一個成功的商人,是要準確地預知商品價格「賤反貴、貴反賤」的關鍵時刻。這是一種非常敏感地預測。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種工夫叫做「億」。論語孔子說:「賜(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子貢可以發財,全靠他有準確預知物價升降的能力,但是從司馬遷在《貨
本文标题:香港树仁学院经济学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9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