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摘要:1999年开始的扩招显著改善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办学效益,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规模不经济转变到规模经济,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科研活动从范围不经济转变成范围经济。目前,不少院校还有扩招空间,但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类大学应保持现有规模。今后,应寻求合理的制度供给,促使高校通过竞争形成适度办学规模。关键词:高等院校、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研究动机1999年扩招政策的出台,有三方面的考虑(康宁,2000):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宏观社会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社会需求,缓减就业压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办学模式,把亿万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扩招以来,这三方面的目标基本达到,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按马丁.特罗(1973)的经典划分,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满足了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需求。评价扩招对经济增长正面拉动效应已有相关经验研究结果,尽管相当有限(魏新,2003)。对于扩招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宏观层面讨论和分析的成果有不少,且得出了正面的结论,而对院校层面的分析尚显不足。本研究主要关注院校层面,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索:1、扩招是否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效率。长期以来,高校被看作是我国推进各项改革进度比较慢的行业,一直存在着对高校办学低效率的评论。扩招后,办学效率是否得以改善,对于扩招政策制订者而言,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评价和测度高校办学效率的改善,本文认为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2、扩招后高校办学的适度规模问题。高校扩招政策实施的背后是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万人大学已成普遍现象。需要思考的是现有办学规模是否适度,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动机,政府制订扩招政策时需要考虑些什么因素。二、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研究Verry和Layard(1974)的研究是一项比较有影响的研究,研究直接采用的是线性回归模型,其结论是,从院系规模来看,缺乏有说服力的存在规模经济的论据。Brinkman和Lesilie(1986)所做的综述被认为是一项很全面的总结。研究在整理四十篇以上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经济现象的相关研究后发现,一般而言,规模经济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学院。对于二年制的学院而言,当增加学生人数的三到四倍时,平均学生单位成本可以降低约25%;而四年制的大学则可以降低约22%。他们还认为通常原来学生规模较小的学校当学生人数增加时会显著降低单位成本。与规模有关的差异往往可以决定学生单位成本的25%到40%①。以Cohn等(1989)的研究为开端,多产出二次型模型在研究高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ohn等采用美国1981-1982年美国1887所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院校的数据,认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具有不同的成本函数,当本科生数量增加时,公立大学往往带来相应的办学成本增加,而私立大学并不显著。还认为对于公立大学,同时培养①Brinkman,T.PaultandLarryL.Leslie(1986),Economicsofscaleinhighereducation:Sixtyyearsresearch,TheReviewofHigherEducation,Volume10,no.1第1页本科生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补偿效应,私立大学则没有呈现出来。而对所有的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科学研究相互间并不具有补偿效应。从总体上看,三种产出同时生产具有补偿效应。从规模经济来看,对于公立大学,研究生产生和科学研究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综合大学比专科型大学更有效率①。Hashimoto等(1997)的研究利用1991年日本94所私立大学的数据,认为研究生产出与科学产出,本科生与研究生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于小规模的高校而言,本科生产出与研究生产出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而科学研究在大规模的院校中具有规模经济现象。而对于范围经济,不同规模的高校始终存在②。Lloyd等(1993)的研究虽然采用的仍是多产出二次型模型,但该研究最大的创新有两点,其一,在对高校的产出进行考察时,除了考查本科生、研究生、科研等产出外,它还包含了五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作为产出。所持的观点是影响高校办学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其学科组合方式。其二,该研究着重考察了澳大利亚高校在合并前后其规模经济的变化,其目的之一在于检验高校合并在经济上的收益和损失。文章指出,以1988年为界,澳大利亚合并之后的高校带来了办学成本的节约,但这种节约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多种③。一项最新的研究是由Laband和Lentz(2003)完成的,该研究完全参照了Cohn等(1989)的研究体系,同样使用美国的数据,包含1492所私立大学和1450公立大学,数据年份取自于1995-1996年。其主要结论大致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办学成本结构有显著差异;公立大学从总体上看表现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但比较有意思的是本科生产出并没有表现出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而其它产出则表现出了规模经济现象;而私立大学总体和本科生产出和科学研究表现出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这项研究最令人意外的地方是,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联合生产三种产出时都不存在范围经济现象④。其它研究所采用模型各有不同。Koshal等(1995)的研究和Cohn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考虑了办学质量的因素,并且直接采用二次型模型进行估计(未考虑交叉效应)。利用的数据是1990-1991年190多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数据。研究认为规模经济现象在大学广泛存在,最有效率的规模依类型的不同从11758到30957人不同。研究还认为当考虑质量因素后,降低质量标准将带来最有效率的规模下降。一所院校如果要提高培养质量,必然伴随办学总成本的上升⑤。利用超越对数函数进行研究的成果是由Nelson和Hevert(1992)完成的。其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考虑了班级规模的大小,着重分析办学的规模经济和各种产出的边际成本。由于仅仅针对一所院校,研究认为该校办学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现象;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几乎是本科生的两倍,有实验课程相对于课堂讲解的课程而言,具有更高的成本。研究还认为,在不考虑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如果想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尝试扩大班级规模⑥。国内学界对高校办学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而系统和规范的实证研究更是欠缺。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国外高校统计数据相对来讲比较系统,而国内的统计数据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建立起来;二是国内关注高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习惯于进行定性探讨。从现有研究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有两项。①Cohn,E.,Rhine,S.L.W.&Santos,M.C.(1989),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asmulti-productfirms:economiesofscaleandscop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1②Hashimoto,Keiji,Cohn,Elchanan(1997),Economiesofscaleandscopeinjapaneseprivateuniversities,EducationEconomics,Aug97,Vol.5,Issue2③Lloyd,P.J.,Morgan,M.H.&Williams,R.A.(1993),Amalgamationofuniversities:arethereeconomiesofscaleorscope?AppliedEconomics,Vol.25④Laband,DavidN.;Lentz,BernardF(2003),Newestimatesofeconomiesofscaleandscopeinhighereducation...SouthernEconomicJournal,Vol.70Issue1⑤RajindarK.KoshalandManjulikaKoshal,(1995)Qualityandeconomiesofscaleinhighereducation,AppliedEconomics,Vol.27⑥Nelson,Randy;Hevert,KathleenT(1992),Effectofclasssizeoneconomiesofscaleandmarginalcostsinhighereducation,AppliedEconomics,Vol.24Issue5第2页闵维方(1990)利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我国80年代高等等效育的扩展形式。通过对包括全国重点院校、省重点院校以及普通地方院校在内的116所高等院校的数据分析发现,自1980年至1988年的九年中,全国和省级高教系统的总体规模都有明显扩大,但高教系统的内部效率指标(包括学校平均规模、学生与学校各类人员的比例等)并没有明显变化。因而,九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是依据“外延式”模式发展壮大的;在规模扩展过程中,其内部效率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他指出,高校扩招就走一条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扩大现有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充分挖掘现有高等院校的潜力,应该是我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高等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的主要途径①。丁小浩(2000)可能是国内最系统地对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研究利用了1988年陕西、山西、湖北、贵州、云南五省的157所高等院校的调研数据。其研究结论大致可归结为:当学校规模小时,学校对于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是比较低的;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当学校规模超过了一定范围后,由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各类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的速率将越来越缓慢。相对于规模而言,由生师比提高所带来的生均成本的节约更加显著②。国内其它学者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曹利群(2000)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高校规模经济的成因③;陈洪安(1996)利用适者生存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优规模进行了分析④。从国内的实证研究看,由于数量上欠缺,研究都是基于80年代的数据,且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上有待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由于实施了扩招政策,扩招规模与速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是比较罕见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本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1、证明扩招政策在院校层面是否有效?扩招政策的实行后,是否显著改善了高校办学效率,如果是,则进一步证明扩招政策是有效的。2、扩招为研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高校扩招的显著特征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在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办学成本的变化,这就为研究规模经济现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提供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产出的机构,有必要从实证角度去分析是联合生产这三种产出,还是分开生产更有效率。仅从观察是难以得出肯定结论,这就属于范围经济的研究范畴。3、在高校扩招速度和规模相当迅速的背景下,研究现有规模是否适度,是否还有继续扩招的空间,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相当有价值。三、基于多产出二次型模型的我国高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现象实证分析(一)模型选择:多产出二次型模型及其简略探讨1.分析前提。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前提:(1)高校是提供本科生产出、研究生产出、科研产出的一种社会组织。现实中,高校不仅仅提供这三种产出,还有如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第三产业等,但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三种活动,因此,限定于这三种产出具有合理性。(2)办学规模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测度。严格讲,规模指某种生产能力,但生产能力难以测度,所以一般用产出能力代替。对高校,产出主要指学生。(3)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科生产出、研究生产出、科研产出具有同质性。这是一个较严格的假定,但考虑到高校教育经费拨款体制主要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经费”的形式进行,即
本文标题: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9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