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精编4篇】
1/17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精编4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精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2/17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准备课件、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课时划分:一课时出示古诗,导入新课出示古诗《游子吟》,自由诵读。交流古诗内容,感受慈母的爱,指导感情朗读。(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古诗,引起对母爱的初步感悟,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梁晓声一同走进《慈母情深》,一同感受母爱的伟大。板题、读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交流,感受母爱无私、伟大。(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课文,感受母爱文中母亲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些描写母亲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下这些句子,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同时也要训练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时做札记的习惯。)指名交流,重点感悟以下语句:3/17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幻灯出示,自由读,交流体会。(板书辛苦)指导感情朗读。(设计意图:通过个人,小组朗读等方式,将内心的感悟表达出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幻灯出示,自由读,交流发现了什么?过渡:其实梁晓声的这三句话可以改成一句话,出示修改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自由读这两段话,体会哪句话好?,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一样。交流感受,再读两句话,感受表达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就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句子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表达方式不一样,其传达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朗读更深入地体会母亲的辛劳。)(设计意图:教学中想象可以将文字性的东西具体化,通过想象画面学生能更充分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劳累,辛苦。也能进一步感受“我”当时的心情。)指名交流,感受母亲的辛劳。交流:记忆中的母亲是这样的吗?记忆中的母亲是什么样4/17的?交流:是什么让母亲的背不再直挺,双眼不再有神,脸颊不再光滑?过渡:孩子们,看到母亲如此憔悴的面容,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交流后指导感情朗读。过渡:这三次出现的“我的母亲”分明在向我们诉说着-——慈母情深。(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主题,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理解“龟裂”,“皱皱”说明什么?(板书:贫穷)(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词语来感悟课文,同时锻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指名读句子,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交流并指导感情朗读。幻灯出示句子,自由读,想一想四个“立刻”说明什么?(速度快)指导读出速度快的感觉,说一说,从“立刻”中你体会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对立刻有个更直观的感受。)“又”说明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创设情境,引导反复朗读:母亲要供孩子们吃穿,还要供孩子上学,她怎么能停下来5/17呢,所以——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母亲一直都是这样工作———(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孩子对母亲的爱文中的母亲很爱“我”,在享受爱的同时,“我”也回报了母亲的爱,自由读文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我”也很爱自己的母亲,划下相关语句,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本文不仅是为了展现母爱,同时也赞扬了孩子对母亲的敬爱,引导孩子也要爱自己的母亲,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学会回报爱。)幻灯出示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指名读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我”攥的仅仅只是钱吗?(设计意图:同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在说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配乐交流小练笔。交流其它语句,感受“我”对母亲得爱。师小结: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对母亲的爱,正因为“我”也爱自己的母亲,才会有“慈母情深”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慈母情深”不仅包含了母亲对“我”的爱,也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6/17拓展课外延伸(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已经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通过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母亲的辛苦,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出示能展示母爱的图片赏析感悟。(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这些学生似曾相识的图片,在歌曲中升华学生的情感,突出文章的主题,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总结我们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要回报父母的爱。最后让我们对普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幻灯出示这句话,相机板书:伟大、无私)作业布置1、回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2、课下读一读《纸船——寄母亲》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1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7/17“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8/17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2.反馈,交流。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9/17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3.这是1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2.交流。(随机板书)(体会母亲工作辛劳。)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10/17过……)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3读出这份辛劳。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11/17立刻又……(师引读并板书)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
本文标题:小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0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