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范例4篇】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范例4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第一篇】夏商西周时期人类从使用棍棒、制造石器求得生存和发展时起,到发明和控制用火、发明弓箭、驯养家畜和制造陶器;从农业的产生及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工,到商品的出现和城市经济的萌芽;从陶器、骨器上的刻划符号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从车辆、舟船的产生到天文、历法的出现,每一种发明,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长期、曲折、艰苦的历程,并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一切,都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科学技术的结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人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殖、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还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劳动对象的发展与改变。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但缓慢毕竟也在发展。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比早期的遗址分布更为广泛,中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则比旧石器时代更密集,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反映。到了新石器时代,不仅氏族部落的定居营地已遍布整个中国大陆,在高山、草原、海岛都有发现,而且黄河流域的不少地方远古遗址的分布数量已与现代村落大致相同。生产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十分丰富,每种工具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新石器时代早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铲,到了晚期发展成更为进步的石犁、有肩石锄、有段石锛等,工具的改进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开发,也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被驯养成为家畜和家禽;矿产、森林、江河湖海成为人们索取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这种生产力逐步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不断取得进步。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介绍中国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史。(一)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就为以后中国强大、长期雄居于东方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与欧洲相比,欧洲在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冶铁技术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中国。如公元八世纪德意志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德之歌》中还有使用石器的记载,1006年侵入英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军队在海斯丁斯附近同英军的会战中英军也还有使用石斧的记载。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是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传到西方的。《汉书·西域传》大宛条载:“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师古曰:“汉使至其国及有亡卒降其国者,皆教之也。”从这一记载可知,中国先进的铸铁技术是在汉代先传至西域而后才逐渐传至西方的。而欧洲“直到十四世纪才使用铸铁”。此外,春秋战国时也为漆器、丝织品等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汉代这些产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这些产品不仅为东方国家所喜爱,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这说明中国文明在后世享誉世界是有其物质技术基础的,而这种物质技术基础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二)中国春秋战国与同期古希腊相比社会发展上存在着差异。这表现在中国奴隶社会崩溃后转变为建立在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制,而希腊则从不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发展为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社会发展的这种差别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有明显的反映。如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05年的孟子虽然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但在孟子的笔下劳力的人主要是“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个体小农和个体手工业者。而生于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的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虽然也像孟子一样有一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的观点,但亚里斯多德笔下的劳力者却是奴隶。亚里斯多德说:“凡是赋有理智而遇事能操持远见的,往往成为统治的主人;凡是具有体力而能担任由他人凭远见所安排的劳务的,也就自然地成为被统治者,而处于奴隶从属的地位。”“我们可以明白了奴隶的性质和他的本分了:1任何人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而从属于别人,则自然为奴隶;2任何人既然成为一笔财产(一件用品),就应当成为别人的所有物;3这笔财产就在生活行为上被当作一件工具……。”“凡是这种只有体力的卑下的这一级就自然地应该成为奴隶,而且按照上述原则,能够被统治于一位主人,对于他实际上较为合宜而且有益。所以,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用品),这种人就天然是奴隶。”人们宁愿将奴隶这个名称局限于野蛮人(外邦人)……在他们看来,世上有些人(野蛮族)到处都应该是奴隶,本性上就是奴隶,另一些人(希腊人)到处都应该自由,本性上就是自由人。……”从孟子、亚里斯多德这两位同时期东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看来,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受人统治,这一点上二位是相同的。然而孟子心目中的体力劳动者是个体农民,亚里斯多德心目中的体力劳动者却是主人的财产、工具奴隶。这种差别正是中国春秋战国与同期希腊社会发展不同的表现。(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井田制破坏,农民个体经济广泛出现。这一点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吴问》和《汉书·食货志》所载李悝尽地力之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另外,从《墨子》、《孟子》、《商君书》、《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个体农民。这时中国的个体农民对土地已有使用权和某种程度的占有权,并有相当独立的经营权。这种个体农民不像奴隶完全用主人提供的生产条件为主人生产,也不像农奴那样在份地进行劳动和为农奴主服徭役时二者在时间、空间上是分开的为农奴主劳动时没有积极性。这种个体农民由于为统治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和为自己所进行的必要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是一致的,劳动收益好对统治者和自己都有利,所以生产积极性高。而且个体农民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也促使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拚搏。《墨子·非命下》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手耕稼树艺而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力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的个体农民比奴隶、农奴生产积极性高。同时,还应看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个体农民经济从事的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这种经济是封闭性的,对外部条件要求低,不像商品经济那样生产的目的为了卖,需要销路和原料来源,一旦销路和原料来源断绝,生产就无法进行。所以,这种农民个体经济有很高的稳定性。另外,这种经济所需要的固定资本少,科技投入少,在遭到破坏之后恢复起来容易。中国后来的长期封建社会就是建立在这种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农民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四)中国春秋战国与同期古希腊相比,在经济上还有一个重大差别,这就是希腊海外交通、海外贸易比中国发达。希腊的奴隶制度是一种“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生产品的很大部分为了卖。这与中国春秋战国形成的生产使用价值的个体农民经济是个很大差别。二者相比,希腊的奴隶制经济由于奴隶主与奴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商品经济下断绝销路和原料来源无法进行生产的缺陷,所以希腊奴隶制经济有其脆弱性。相反,中国春秋战国形成的个体农民经济不仅自身稳定性强,而且由于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对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所以显得非常坚韧而能长期延续。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个体农民经济有其发展的缓慢性和停滞性。由于这种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消费,生产多了劳动价值得不到实现,所以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十分缓慢。相反,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为了卖。因此只要有销路和原料来源生产就可以迅速发展。而且,由于商品生产的开放性,它可以利用外地的市场、原料、劳动力来迅速发展本地经济。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的这种优越性在欧洲后来得到了充分显示。14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时欧洲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15世纪末新大陆发现和新航路开通后,西欧国家把商品交换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交换,从掠夺殖民地和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中积累了资金,并为本国产品打开了市场,找到了原料来源。这大大促进了工厂手工业的发展。17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约一个世纪,英国又发生了工业革命。而15世纪后中国却在自然经济统治下缓慢爬行。及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落了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剧。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广泛的农民个体经济是和我们民族兴衰荣辱密切相连在一起的。秦汉时期秦汉经济史回顾秦汉经济发展的历程,可知始终是在政治干预经济的状态下进行的。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封建政权和土地所有权的同一,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同一,为封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正因为如此,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才能够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集中经济力量创造人间奇迹。然而,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又因其盲目性,往往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的激化,致使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大动乱和国民经济的崩溃。秦汉时期这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运动,使封建经济的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的“同一”趋势,而且也铸造成我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然后是国家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最后是地主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同一。这种社会生产结构在家庭、国家、田庄不同生产单位的同一状态,进一步弥合了社会生产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经济日益屈从于自然经济,形成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国有和私有的同一,国家政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同一,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同一。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第一,从宏观上说,由于战乱不断,这一时期的经济,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在北方,东汉末年大破坏之后,有三国至西晋太康时的发展;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的大破坏中,还出现过后赵、前秦的两度统一和经济上的两度复苏;十六国时期的大破坏之后,经过缓慢的发展,出现了北魏后期的繁荣;魏末大乱后,又有齐、周时的发展。在南方,有孙恩、桓玄时的变乱、宋魏战争、侯景之乱等的大破坏,也有东晋太元、宋元嘉、齐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发展。横的方面,由于北方的屡遭破坏、江南以及东北、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第二,上述经济的前进与后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外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否则就停滞、后退。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与政治无关,而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相配合。北周的成功,是这方面一个最好例证。第三,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曹操把汉代在边疆屯田的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起来,在内地实行大规模屯田,取得成功,最具典型意义。吴、蜀发展经济的措施与曹魏不同,也收到一定的效果,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措施适宜的结果。第四,经济的持续深入的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北朝的经济,魏孝文帝的改革给了第一次巨大的推动。但如果没有西魏北周宇文泰、苏绰、周武帝的继续改革,其成果也许不能获得保持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5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