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适应新常态”银行业结束高盈利时代
工研金融观察.2015年1月.国内经济金融总策划:周月秋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课题组长:樊志刚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课题组成员:赵幼力、王小娥、李露、杨荇在内、外部环境以及长、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经济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性化,经济“去泡沫”、“去杠杆”和“去产能”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多个产业和行业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物价、房价出现了全面下滑,但结构逐步优化、股市明显上涨,出现新的特征。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仍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低于去年,约为7%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叠加银行业自身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趋紧以及资产质量问题等诸多挑战,银行业高速扩张和高盈利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银行业的经营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和特征,需要深刻认识并积极适应。2014年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几大特征1.经济增速延续2012年以来明显放缓态势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创十八年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7%)也明显低于2005年至2011年26.1%的年均增速。本次中国经济的放缓,不是一次孤立的、偶然的回落,事实上,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速就开始持续地回落。2012年、2013年中国GDP连续两年均仅增长7.7%,明显低于1978年至2011年9.9%的年均增速。截至2014年末,GDP已连续十二个季度在7.3%-7.9%之间窄幅波动。近年来中国经济减速既有国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短期需求萎缩的原因,也有中国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因素,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宏观政策主动调控使得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进而对“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提出了要求,直接导致工业、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行,成为2014年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压力源。2.经济结构呈现逐步优化态势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力推改革,这不仅体现在鼓励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更体现在政府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发生变化。多个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有所显现。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2013年第一次超过工业后,2014年延续这样的趋势。2014年第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工业内部,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表现较好,增长相对较快。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国民收入分配依然呈现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收入增速比GDP高0.6个百分点。四是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中西部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五是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减少。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在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同时,就业增长在不断加快。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1000万人)。3.价格指数创出新低但难言通缩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涨幅创5年来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9%,连续34个月下降,PPI负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为20年来之最。物价的低增长引发了各界关于通缩的担忧。一般来说,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从CPI来看,同比增速在6月至11月尽管出现连续下滑,但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且12月同比增速又较11月出现上涨;CPI环比增速多数月份(8个月)正增长,因此,从CPI来看,不能推断出中国经济已出现通货紧缩。PPI连续两年多的负增长尽管不多见,但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工业领域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其本身只反映了工业领域相关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不是普遍的全面的物价下降,也不能据此得出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的结论。4.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2014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5%,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负增长7.6%,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我们判断,房地产市场已进入调整周期,因为流入房地产资金流发生了根本变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金流增速如何与房地产价格涨跌高度相关。过去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牛市”正是由于大量过剩流动性高强度流入房地产市场所致。如2013年房价出现暴涨,当年流入房地产的资金增长26.5%,比同期投资增幅高6.7个百分点。但现在资金流发生了逆转,2014年全年房地产到位资金同比出现负增长(-0.1%),远低于同期房地产投资增幅(10.5%)。拉动2014年房地产到位资金负增长的主要是定金和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两部分。2014年,定金和预收款同比下降12.35%、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2.62%,其余资金来源仍是正增长。可以看出,人们对房价上涨预期开始下降,从而使房地产出现拐点性变化。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首次超过人民币存款2014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78万亿元,竟超过全年新增人民币存款(9.48万亿元),这是我国统计该指标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存贷比增至71.7%。存贷款走势的异常反映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吸存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居民、企业等各经济主体收入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存款源头。同时,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特别是储蓄存款理财化、对公存款同业化以及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等,都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存款业务的市场生态,不断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2014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9.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存款余额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二是受社会融资表内化及“稳增长”需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一方面,央行规范表外融资,部分表外融资转为表内贷款。2014年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2.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5%,比上年低12.4个百分点。当然,表外融资的大幅减少除了央行监管规范更加严格外,其本身的两大需求主体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需求减弱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基于“稳增长”需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突出体现在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49亿元。2014年12月27日央行还出台387号文对存款口径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打开信贷增长空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物价、房价全面下行时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首先是债务困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大规模投资支出,加上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而随着政府大规模投资计划的逐步退出、调控房地产和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政策的推进,以及通胀率下降导致真实利率由负转正,经济“去杠杆”趋势明显。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16.5万亿元)占GDP比重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至25.9%,很多企业、行业、地区都陷入债务困境,直接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不良率不断攀升。截至2014年3季度,商业银行不良率已达1.16%,较上年同期上涨了0.19%。其次是产能过剩。近年来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不仅传统行业过剩,一些新兴战略行业也出现绝对过剩,产能过剩僵而不死的企业不仅挤占社会资源,而且也拉低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去产能”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去产能”对GDP增长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限制增量产能,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相应放缓;二是清除存量产能,工业企业开工率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重组,进一步使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最后是房地产“去泡沫”。宽松的社会资金环境和融资条件造成房地产价格泡沫有所膨胀,随着政府调控房地产等政策的推进,经济呈现出“去泡沫”的必然趋势。“去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为房价下跌,并冲击房地产开发投资。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出现较大降幅,预计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继续“去泡沫”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降至10%以下(2009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一度跌至1%)。如果房地产市场“去泡沫”的进程持续较长时间,其对经济增长会带来更为持久而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所属领域看,“去产能”是企业投资和生产能力被压缩,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调整;“去泡沫”是过高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去杠杆”是实体经济部门降低杠杆率,以上“三去”兼具实体经济调整和虚拟经济调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较强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因此,虚拟经济的调整较实体经济调整更容易,调整速度更快,程度更为剧烈。“去产能”是持续数年的漫长过程,而“去泡沫”与“去杠杆”可能在短期内加剧“去产能”过程。2015年中国经济金融走势与政策动向1.宏观政策展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延续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2015年,在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通胀水平持续低位的情况下,预计财政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较大,财政赤字水平可能上升到2.5%左右。一是继续加快水利、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能“走出去”和重点城市群建设。二是以税收杠杆撬动消费和投资。2015年财税改革将继续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新预算法实施、三年平衡预算试行、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措施陆续推出。环境税立法、资源税改革和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将具有积极的作用。三是财政投融资机制创新。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领域并获取合理回报,为民间资本开辟新领域,使更多资金投向重点民生项目和科技创新领域。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四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一直在大规模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数量,通过简政放权,会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2)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一是总量适度。当前,货币政策仍需在稳增长、防风险和去杠杆之间进行平衡。在经济增速目标下调、就业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央行不可能大面积“放水”,管好流动性总闸门将是长期的货币政策导向。二是继续丰富工具箱,加强创新工具运用。继续加强对国际流行政策工具的研究,探索和完善SLF、PSL、MLF等创新工具的使用力度,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灵活搭配、合理创新、组合运用。三是全面与定向相结合,强调精准发力。既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法定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传统工具适时适度调整,预计年内仍会有1-2次降息或降准措施。又灵活运用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四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015年,预计存款侧利率管制的放开将加快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可能进一步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3-1.5倍。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正式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也有可能发行,旨在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五是继续改进商业银行监管指标。通过调整宏观审慎指标增加合意贷款规模,将完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和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政策落到实处。中长期看,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如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支持政策、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加快设立民营中小银行、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等等,这些都将在2015年的政策中看到努力。由此推判,2015年的货币信贷增长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
本文标题:适应新常态”银行业结束高盈利时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1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