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_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范例4篇】
1/12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_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范例4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多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第一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册封、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和概括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2/12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对内同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对、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一、加强对的管辖1、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中最的是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佛教地位的两位领袖。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和班3/12禅都必须经过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的管辖。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与和班禅共同管理。(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教的尔族。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祖国,残害维族,激起当地的不满。3清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清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四、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的疆域巴尔喀什湖4/12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葱岭太平洋南海诸岛及其附属岛屿喜马拉雅山清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郑成功收复清朝设置府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第二篇】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3、4班的历史科教学工作。这4个班基础水平都差不多,但1、3班相对来说气氛没有2、4班那么活跃,思维与整体的反应程序相对来说比较慢一点。5/121、3班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对学生初步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历史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目标:a爱国主义教育;b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大团结的观念;c社会发展的观点;d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e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e历史辩证的观点;f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修养基础。知识教育目标:a、掌握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b、了解从人类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c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能力培养目标:a能填写历史填充图;6/12b提高对历史史实物件的阅读理解能力;c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d能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谈自己的看法。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启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汉朝的对外关系;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况;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2、难点:历史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猿为什么向人转化;南北方农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与“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变法的原因;如何评价农民起义;汉朝的对外交往;三国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质。1、用精彩、引人入胜的导入把学生带入每一节课中。2、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4、平时的工作要做到勤奋。7/125、抓好学生的课堂知识的过关工作。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第三篇】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自学、做笔记及学习习惯差、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等。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一定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环节,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8/12级中国历史下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2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9/124单元复习检测25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6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27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28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29单元复习检测210期中复习期中考试211第14课明朝的统治212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13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14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15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16第三单元复习217第三单元检测218总结复习第一单元219总结复习第二单元总结复习第三单元220期末考试210/12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第四篇】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11/12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2、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3、通过举办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做到分类指导。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12/12优补差工作。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教材总共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共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约二十二课时,单元复习约四课时,期中复习约两课时,期末总复习约四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第十周期中考试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第十六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_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指导思想【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24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