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度量及其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分析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度量及其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分析姓名:林百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吴世农20080401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度量及其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分析作者:林百宏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胡梅芹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之我国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2007以有效市场假说(EMH)为代表的经典金融理论在研究投资者投资行为时,假设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并且市场总是有效的。20世纪70年代,有效市场假说在学术界的支配地位达到了顶点。然而随着对金融市场上各种异象(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现以及在诸多学者对证券收益过度波动进行验证之后,这些以理性分析为假设前提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而后大量金融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投资者存在着固有的行为认知偏差,如代表性偏差、心理账户、损失规避、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者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与基于上述理论假设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后的许多金融文献开始从不同于有效市场理论的角度,即转而从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出发来研究金融市场,于是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新的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诞生了,到了90年代相关理论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逐步趋于成熟。该理论认为只有在承认市场参与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情况下才能解释某些市场异常现象。与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理论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目前就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结构而言,个体投资者在数量上仍占多数,据最新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24日,个人投资者数量达12994.660万户,占到投资者总数的99.64%,而机构投资者数量为47.380万户,仅占投资者总数的0.36%,即我国个人投资者占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这一事实仍未改变。而又因其自身存在固有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而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故对我国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行为金融理论作以系统阐述,指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然后在“个体投资者心理学实验”和“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因素”两个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并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发现中国个体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行为中存在诸多心理和行为偏差,具体有:“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后见之明”等;同时发现影响我国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主要存在五大因素:个体因素、宏观环境因素、信息获取因素、上市公司质量因素以及政策和市场因素,其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国家针对证券市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是影响证券市场走向和个人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可见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最后本文从保护个体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针对投资者本身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其外界干扰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期刊论文周惠明.林静投资者心理与市场异常波动——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近两年来,我国股市异常波动频繁,标准金融理论已很难解释这种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角度出发,结合市场实际数据,尝试探悉股价异常波动的原因.3.学位论文徐谡基于行为金融的股评推荐及投资者行为研究2006行为金融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领域之一。与现代金融理论相比,行为金融理论不囿于理性人的分析框架,着眼于人们的实际行为,较好的解释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我国投资者的行为有必要注意这样一个现实:散户占投资者的绝大多数,他们一般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入市经验,阅读股评建议往往是他们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在系统回顾了行为金融和我国股评行业的发展历程之后,在对投资者行为和股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考察我国股评家推荐的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入手,然后结合账户数据研究股评推荐的公布和即将公布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是否产生影响及怎样影响。最后,结合账户数据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之一的处置效应是否存在于我国股票市场,以及具有怎样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事件研究法为考察股评推荐的投资价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说明事件研究法及其主要步骤之后,本文选用两种收益率指标,分析了股评家推荐的不同持有策略的股票,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经规模调整、行业调整和市场调整之后,具有怎样的业绩表现。结果发现推荐的短线股票应被视为一种反向指标,而牛市行情下推荐的中线股票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投机价值。基于被推荐股票的业绩表现,本文考察了投资者对股评信息的反应问题。结合投资者交易的账户数据和股评家的荐股数据,考察了股评推荐公布前后,投资者的买卖倾向是否受到影响及怎样影响。研究中根据账户的资金规模和买卖被推荐股票的次数,将账户分成四类。结果发现,股评推荐的公布和即将公布对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影响情况有所差异。对于提前获得股评信息的投资者,他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或对于不同持有策略的推荐,其买卖倾向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最后,关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本文还考察了处置效应。在简要介绍处置效应及其特点和影响之后,从投资者的卖盈持亏倾向和盈亏股票的持有时间两个方面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然后通过对卖盈卖亏份额的考察,发现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月度动态特征。4.期刊论文侯红卫.李雪峰.HOUHong-wei.LIXue-feng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者行为研究方法现状与展望-科学决策2010,(2)本文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行为研究成果,并按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相关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与评述,最后针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5.学位论文王旭宏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分析2009行为金融学融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偏差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崛起,不仅动摇了EMH的主流的地位,而且为金融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一套新的对实证检验规律的解释和新的预测方法。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参与者中,个人投资者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对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国内股票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偏差。论文首先阐述了行为金融关于投资者决策与行为偏差的理论基础,包括不确定环境下的风险决策: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直观推断法(heuristic)和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与行为偏差。然后,采用心理问卷的方式对现阶段中国个体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个体投资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接着,通过对投资者个人的深入访谈及观察,也称田野式调查,研究和了解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参考点和依赖框架,以及进入股票市场后在不同阶段的决策心态和行为,对前文问卷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规则中,参照群体、证明自己的实力,寻求锻炼的机会和特立独行主义是已有的经验研究中,很少提到的。其中自我控制对个人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笔者依据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且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特点提出规范中国证券投资行为的两条路径:外部环境因素和投资者自身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从国家,监管,信息披露,证券中介和公司治理五个方面论述。而对投资者自身主要从培养良好的心理方面给出了建议。6.学位论文潘军昌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的分歧与整合——基于适应性理性的分析2006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一方面不断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另一方面,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在理论上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主流金融理论的一块基石。然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金融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有效市场假说在不断获得支持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一些质疑和指责,实证检验中也不断有相佐的证据被发现,如实证中发现股市存在“日历效应”、“规模效应”、“非理性繁荣”、“反转效应”等等异常现象。一些学者开始从其领域寻求这些“异常”现象的解释。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为首的学者认为,要理解价格行为,就要研究决策过程,而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非如有效市场假说所认为的那样,因此主张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些异常现象。在质疑与批评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经过一大批追随者的努力下,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这些研究成果被称为“行为金融理论”。随着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有效市场假说乃至整个金融学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行为金融学与有效市场假说的争论是水火不容。然而现实情况是,有效市场理论一方面作为主流金融学的一块基石,仍然指导着大部分市场活动,另一方面确实无法对一些市场“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行为金融理论在批评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对这些“异象”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但却不能替代有效市场假说。这两种融理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两者是对立的,必然有一方是正确的,一方是错误的,那么如何解释有效市场假说实证检验中不断出现的支持与反对的证据?如果两种理论之间是互补的,那么如何解释两种理论相互冲突的前提假设?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导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动态、技术路线以及可能创新与不足。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详细梳理两种理论的基础上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进化论、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将两种理论统一到一个框架内。第二部分是有效市场假说。此部分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主要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方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有效金融市场是指这样的市场,其中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证券的市场价格都是其内在价值或基本价值的最佳估计。有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逐渐放松的理论假设之上的,首先,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的,他们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对已知信息按照贝叶斯法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所以他们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估价;其次,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并非理性的,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证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所以证券的价格并不会受到影响;最后,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会在市场中受到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而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行为金融理论。此部分对行为金融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主要介绍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内含、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现状,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Fuller(2000)用以下三点来描述行为金融学:(1)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古典经济学、金融学相融合的学科;(2)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标准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3)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金是: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有限理性条件下决策行为中非理性的一面,认为投资者的偏误是系统性的,而并非随机的,套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市场是不可能有效的,并用导致这些偏误的认知心理学模型来解释市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可见两种理论争论的焦点是市场是否有效,而其起源则是理性人假设。第四部分是适应性理性假说。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此部分首先介绍了适应性理性的概念、含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效率应具备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吸收进化心理学、进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考虑到人的学习行为,本研究在理性人的定义中引入心理学界所采用的适应性行为模型,提出适应性理性的概念,即:人类的理性受“内部因素”(智力等因素)和“外部因素”(环境因素)两方面因素
本文标题:中国投资者情绪指数的度量及其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3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