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的贫困状况及与收入差别的关系
114第七章中国的贫困状况及与收入差别的关系收入分配差别与贫困状况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贫困率越高,可能收入分配差别就越大,反之则反是。另一方面,在贫困率不变或缩小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别即使扩大也可能是正常的,因为这时的收入差别扩大,可能是共同富裕基础上差别的拉大;反之,如果在贫困率提高的情况下,即在贫困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别的扩大可能就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此时的收入差别扩大很可能是牺牲一部分人利益的结果,即是以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而落入贫困阶层为代价的。可见贫困状况既直接影响着收入差别程度的形成和变动,又是评价收入分配差别状况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准或条件之一。因此,本章专门研究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向(本章附录中对贫困、贫困线的定义,测度指标等进行了文献考察)。第一节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贫困状况变动轨迹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致力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行列;另一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从1994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反贫困行动得以进一步加强。中国的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①诚然,要考察中国贫困状况的变动轨迹,首先要对贫困线的确定及变动情况有一个了解。图7.1.1中国的城乡居民贫困线变动图资料来源:表7.1.1①中国近二十年来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卓有成效的反贫困行动,使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我们的研究表明,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81年的4.1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贫困发生率由52.0%下降到5.4%,2000年又减少到3133万,贫困率下降为3.88%;1997年底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100万,贫困发生率为5.68%,2000年又减少到1500万,贫困率下降为3.3%。全国总的贫困人口约为4600万,总的贫困率为3.63%。10040070010001300160019002200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农村绝对标准农村平均城镇绝对标准城镇平均115一、中国城乡贫困线的确定及变动。本书坚持使用基期数据加物价指数调整法来确定考察期内的年度时序贫困线,即假定我国政府首次公布的某年的贫困线是适当的,能够反映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计收入水平;而以后和以前各年份中,乡村居民的贫困线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整,城镇居民的则按消费价格指数调整。结果见表7.1.1中第一行数据。这是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作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采用这一标准和方法)。关于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的考察表明,由于标准不统一,计算方法不同,绝对贫困线确定的水平并不一致,不同学者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见本章附录)。本书确定的贫困线是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得出的(陈宗胜1994),并且同其他学者的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大体上一致,因而或许可以恰当反映出贫困线的变动趋向。首先,在考察期内中国城乡贫困线的绝对数值通常是逐年增加的,这主要是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就平均值而言,也有个别年份由于重新调整贫困线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差异使得贫困线降低(见图7.1.1)。其次,贫困线的相对水平是逐年降低的,贫困线的上升速度低于人均收入的上升速度,贫困线的人均收入弹性小于1。①这反映出虽然我国的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贫困线之下人口的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社会居民平均的收入增长速度,和社会平均水平比较,贫困人口的相对生活水准是逐年下降的,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差距越来越大,即居民之间的相对差别日益扩大。这正是本书在前面几章中反复分析和证明的现象。二、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及变动轨迹。按照上文中确定的贫困线,我们测度了中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率变动情况。见下表7.1.1。我们的看法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的特征:农村人口贫困率由1981年的52%迅速下降为1985年的18%,年均下降近7%(6.8%);然后缓慢下降到2000年的近4%,②年均下降不到1%(0.93%),其中有的年份贫困率和贫困人口数量都有所回升。关于农村贫困变动情况的文献很多。对于1985年以前的贫困情况,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1985年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动趋势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出现差异的地方。一些学者与我们持大致相同的二阶段看法,另一些学者则坚持略有区别的三阶段论。1、农村贫困状况变动两阶段论。与本书作者持大致相同观点者认为,1985年是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的转折点,在1985年前后的两个时期里,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动情况是非常不同的。改革初期至1985年,中国在缓解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从1985年以后,贫困人口的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并且有学者认为,农村贫困率在80年代初期急骤下降之后,从1984或1985年开始重新上升(卡尔·李思勤,1994,第347页)。据世界银行的一份详细研究报告估算,在中国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33%下降到1984年的11%。此后,这一比例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到1990年,这一比例仍然为11.5%(转引自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第349页)。①农村贫困线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74.8%降到2000年的22.1%,而城镇的这一指标由81.5%降低到21.2%。见表711中数据的比较。②即现有贫困人口约3133万,这与国务院公布的3000万相差无几,然而国务院公布的贫困线却是625元,贫困率为3%(见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1年9月21日第8版)。这似乎不一致。按我们的测算,如果以625元衡量农村贫困人口应为5000多万,贫困率应为5%,116表7.1.11978-2000年中国的贫困线(元)变动情况年份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本书测算农村贫困线绝对标准(1)181181183186188194200206216249296309319329367430493524530518504498农何焕炎、文兼武、唐平(1993)268绝对标准(2)100200206213227236259300304317其他学者的测算506(3)333(4)1157(7)村249(5)260(6)530(8)平均(9)140.5181183186188197203210221.5265.4277.5304.53123233674305125245305185044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6191.3233270.1309.8355.3397.6423.8462.6544.9601.5686.3708.6784921.612211577.71926.12090.1210022102253贫困线占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10)74.894.678.568.960.755.451.149.447.948.746.144.444,041.239.835.232.527.225.424.722.822.1本书测算城镇贫困线绝对标准2803143203263353754014375276136216537098231029120113071347133913221333城其他学者的测算966(12)605(13)2291(12)439(14)镇239(15)1130(16)1572(17)1547(18)平均(19)280314320326335375401437527582.4621852.7896.2973.31130157219192087.82140.11339132213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3.4477.640.4525.3562.9650.1739.1899.61002.21181.41375.71510.21700.62026.62577.43496.242834838.95160.3540058546280城镇贫困线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81.565.765.362.159.557.754.348.652.649.345.156.552.74843.84544.843.141.524.822.621.2说明:1.1985年的数字来源于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小组《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概览》,其他各年为以1985年为基期而按价格指数调整之值,其中1978-1990年的数据引自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陈宗胜,1991)。另外国务院公布的2000年的农村贫困线为625元(见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1年9月21日第8版)。2.以1984年为基年,最低热量摄入量为2100千卡,恩格尔系数为60%,1985~1989年为依据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数值;1990年的数值268为以1985年为基年,经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300元为统计计算价格调整后新计算的贫困线,1991、1992年为以1990年300元为基数经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数值。3&7.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食物热量为2150千卡,每月每千卡热量的单位支出是0.323元,恩格尔系数为60,以1995年为基年,1988年为价格调整后的数值。4.卡尔.李思勤(1994),333元的贫困线是对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的259.7元的贫困线价格和住房支出修正后得到的数值。5.世界银行根据农民居民收入的概念估计的农村绝对贫困线,来自李实、古斯塔夫森(1996)。6.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采用人均纯收入,人均日摄取热量2,400千卡计算的1988年贫困线,见朱玲、蒋中一(1994),11页。8.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1999,433页。9.为便于纵向比较,将不同学者计算的贫困线平均得出平均贫困线,其中,1988年去掉了506元的最高值,1995年去掉了1157元的最高值。10.均以平均的贫困线计算出的比例。11.以1985年为基期,按城市平均收入的50%确定1988年的城镇相对贫困线为375元。12.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1995年城镇人均热量需求为2,100千卡,恩格尔系数为55%,人均每千卡热量的单位支出为0.60元,测算出1995年城镇绝对贫困线为2,291元,1985年数字为按城市物价指数的调整值。13.张问敏、李实(1992),1988年城镇人均货币收入的1/2即605元确定为城镇的相对贫困线。14.李实、古斯塔夫森(1996),439元为对全国居民收入水平进行住房补贴、物价指数、家庭收入规模效益调整之后的全国相对贫困线。15.世界银行估计的1988年中国城镇贫困线,来源于李实、古斯塔夫森(1996)。16.王培暄,1998。17.诸建芳,1997。18.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1999,433页。19.1990、1991、1992年数字为1993年数字经城市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得到,1996、1997数字为1995年数字经城市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得到。20.1981~198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其他年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1)》。117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以多个指标对1980~1994年的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估算。他测算了三个指数:“人头指数”(HC)即贫困发生率,以及衡量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成比例贫困距指数(PPG)”,和衡量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状况的“加权贫困距指数”(WPG),测算结果见表7.1.2。表7.1.2中国农村贫困指数农村贫困指数198019811983198519881990199219931994H
本文标题:中国的贫困状况及与收入差别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3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