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关于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调查(2)
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税务专业调查报告关于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调查——关于锡林浩特市农牧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查姓名:牛丽平学号:802016119指导教师:郝春虹职称:博士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关于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调查——关于锡林浩特市农牧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查调查时间:2010年1月调查地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调查对象:锡林浩特市农牧民的收入调查目的:充分了解农牧民的收入状况,进而认识他们的收入差距,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缩小他们的收入差距,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三农三牧”工作的永恒主题。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得联系实际,深入的群众当中,深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做贡献。由此,这次寒假在我的家乡做了此项调查。锡林浩特市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东邻西乌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接壤、东南与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相连、北同东乌旗为邻。全市现辖2个苏木、1个镇、6个城镇街道办事处、6个国有农牧场,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7.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4.9万人,含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锡林浩特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有可利用草场面积2068万亩,为典型的天然牧场,草场类型齐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条件。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01亿元,增长17.1%。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8.7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48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结构为6.3:64.6:29.1。财政总收入完成8.38亿元,增长30.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7亿元,增长35.52%。直接利用盟外资金21.54亿元,增长7.9%,其中直接利用区外资金11.2亿元,增长11.89%。直接利用外商投资601万美元,增长7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4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5元,分别增长6.8%和10.1%。在这项调查中,57%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69%是汉族,通过调查发现,45%的受教育程度是小学以下,46%的是初中,受教育程度是高中的仅占9%,而从调查中了解到6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700—2000元,仅有11%的年纯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调查中还发现他们每年的生活消费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很大比例,近几年由于自然原因,农牧民们不仅仅是种庄稼、养牧,还种蔬菜,由此近几年他们的年生产经营支出也在增加。调查中发现近几年人们上缴政府的费用、税金越来越少,几乎为零。相反政府给的补贴、救济也在逐渐增加。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把建设新农村放在了首位。一、近几年,锡林浩特市农牧民收入情况如下(一)据了解,2007年,锡林浩特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1元,比上年增长22.4%;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一。(二)据锡林浩特市最近的牧民入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10年前三季度,该市牧民现金收入人均为1.5万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1608元,增长12%,总量比全盟农牧民人均平均现金收入高757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9453元,增速比全盟和全区农牧民收入增速分别高1.2和3.4个百分点。(三)2010年以来,锡林浩特市围绕转人、减畜、增绿、增收的方针,深入推进“两转双赢”战略,加大惠牧力度,前三季度给牧民发放冬羔补贴、肉羊良种补贴、季节性休牧草场补贴和购置农机的补贴等补贴额达2023万元,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培训就业等措施,转移牧区人口2361人。据了解,当地牧民现金收入中的四项收入均呈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牧民的外出打工收入明显增加,另外,今年羔羊和大羊市场价格高于上年同期,激发了牧民的出栏积极性。(四)近几年,锡林浩特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两转双赢”步伐。2010年上半年,全市牧民人均现金收入5803元,同比增长24.5%,超全区平均水平2441元。加快发展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牧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经过几年来“两转双赢”战略的实践,我市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得到转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肉、乳、草”三大产业进一步发展。“三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牲畜总头数压减。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嘎查集体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二、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以及生产生活成本偏高的影响,目前锡林郭勒盟牧民的生产生活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步履艰难,产业化开发水平低,牧民增收难度大、增收渠道单一、办法少。畜牧业收入是锡林浩特市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农牧民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之策。由于目前我市半数以上的农牧区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率低下的农牧业产业,日益增加的农牧业人口分配相对较少的农牧业收入,必然出现人均收入少的现象。(二)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宝力根苏木是距离中心城市锡林浩特市最近的一个牧区,也是温家宝总理此次看望慰问的地区之一。这个苏木的4043位牧民生活在3199.93平方公里的草场上。每年的4月到5月中旬,这里的牧民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春季休牧,其中100万亩草场从2010年10月起开始进入5年期的阶段性禁牧。为了改善和进一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这里的十分之一人口已经转移到城周边从事奶牛养殖业,7%的牧民依靠转移就业培训进城务工,3%的贫困牧民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其余的80%的牧民依然从事畜牧业生产。另外牧民们也反映国家已经取消草原春季休牧禁牧补贴政策,而每年每人补偿金额不低于3000元,最高不超过5000元,连续补贴5年的阶段性禁牧补贴额度也偏低,不能完全保障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三)是转移牧区人口实现再就业工作进展缓慢。就目前世界来看,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所以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来促进牧区人口实现再就业,再者,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教育也成了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的牧民虽然相比过去在教育方面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农牧民孩子都可以同等的教育,而且,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优惠,例如给予少数名族高考加分,农民的孩子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些都促进了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仍还比较低,对他们进行转移再就业很难,融入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很难。从调查中看出,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普遍都在初中文凭。(四)是传统畜牧业的经营观念依然是阻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的阻力,也是农牧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原因。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摆脱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五)是个别嘎查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六)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牲畜改良化程度低,农区畜牧业比重低,农畜产品中优质、品牌、专业特色产品少,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高。(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八)农牧民就业结构单一,我盟农牧民从事第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甚微,农牧民纯收入的98.2%来源于第一产业;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1.3%。(九)全盟尚有15.2万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31%,给农牧民增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三、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措施(一)继续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和现代化畜牧业的出发点和根本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把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放在首位是为经济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基层党委政府要做的首要工作。因此继续加强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加强建设、依法管理。1、是严格落实“二项基本制度”。做好禁牧、休牧工作的同时,严格执行平衡制度,草原生态的建设与保护最直接措施是转移人口、压缩牲畜头数,严格核定现有草场的生态容量,对沙化、退化的草场和已不再适宜放养牲畜的草场坚决实行围封禁牧。2、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草牧场流转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和认真解决租赁草场的过渡利用,引导牧民依法流转,有序整合草场。在鼓励草场向种养大户集中的同时,严格要求大户分群饲养、科学管理,每群牲畜应严格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不适宜流转的草场不予流转,对自家草场超载的牧户也不再给予租赁草场。3、是鼓励牧民改变草牧场的利用方式,积极扩大打草场面积,通过扩大打草场实现即增收又能保护生态的目的(二)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以三级联创、双链双推活动为载体,把农村牧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牧民致富、促进农村牧区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群众满意的农牧活动。强化苏木乡镇党委职能和作用,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推广在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和按照产业类别划分党小组的做法。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嘎查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抓好相对后进嘎查村级班子整顿建设工作。(三)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以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干部队伍为目标,全面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要突破传统选用模式,拓宽干部队伍来源,注重从农村牧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牧民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嘎查村干部。开展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分级分层对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进行轮训,确保嘎查村“两委”主要干部每年轮训一遍。进一步完善“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两推一选”工作。积极探索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努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嘎查村帮助工作。强化管理监督,制定全盟统一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抓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大从优秀嘎查村干部中选拔苏木乡镇领导干部、考录苏木乡镇公务员、招聘苏木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各级财政要把嘎查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经费、嘎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以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投入为主体,苏木乡镇财政、嘎查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各方投入为补充的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投入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两级班子考核办法,将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人口转移、集体经济发展、中小户脱贫等农村牧区重点、难点工作纳入主要考核内容。逐步建立嘎查村干部工资奖励与工作实际挂钩机制。按照定职责目标和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要求,嘎查村“两委”主要干部待遇报酬要高于当地农村牧区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建立完善嘎查村干部待遇报酬和离职嘎查村干部生活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嘎查村“两委”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底前为现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嘎查村委会主任全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对正常离任但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嘎查村委会主任,根据任职年限和贡献,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注重生活关爱,定期组织嘎查村“两委”主要干部进行体检。(四)培育社会主义新牧民。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要素,发展农牧区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农牧民素质与非农牧收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大力实施牧民科学素质工程,加强牧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牧民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农牧业生产的能力。突出抓好高产饲草料种植储存、奶牛养殖、冬羔育肥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1、是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着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本文标题:关于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调查(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4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