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第一篇】学习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检查预习生字情况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②听读课文,思考: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思考品味:1、分析第二自然段。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参考资料,少熬夜!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研讨探究: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②本文是1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每月光照在地上,像……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1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参考资料,少熬夜!及片断等。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课后记:本课是1篇生动说明的典范。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看云识天气》教案【第二篇】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预习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2)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本文是1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学习过程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展示预习2.思考:参考资料,少熬夜!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二、重点研讨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2.本文是1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达标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三、课后作业1.练习:一、二、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泸县五中罗玉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观察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1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结构,把握说明事物特征。一、激趣导入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竹根、蚂蚁、潮气、云……)对,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二、整体感知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三、研读赏析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2、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竞赛图例:(多媒体显示)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担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参考资料,少熬夜!果是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很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约二千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约二千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高层云变得更厚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参考资料,少熬夜!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四、体验反思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一、导入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1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二、赏美句——生动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侧重于比喻句)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本文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3、仿句练习。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月光照在地上,像……三、析佳词——准确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四、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五、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
本文标题:《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5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