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硝酸》教案【推荐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硝酸》教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硝酸》教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硝酸》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阅读训练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HNO3—、Cu+HNO3(浓)—、Cu+HNO3(稀)—、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参考资料,少熬夜!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四。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硝酸》教案【第二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3.知道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4.通过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5.介绍波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三、设计思路由氮元素存在变价引入硝酸内容的教学,接着介绍硝酸的重要用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硝酸性质的教学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过程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观察来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HNO3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在对稀HNO3与铜的反应进行探究的时候,参考资料,少熬夜!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硝酸的工业制法,再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整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深化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内容。四、教学过程[引入]试分析下列转变关系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NH3→NO→NO2→HNO3[过渡]氮元素处于最高价态的'硝酸是硝酸型酸雨的有害成分之一,但它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板书介绍]一、硝酸的用途:制氮肥、塑料、炸药、硝酸盐等。[过渡]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硝酸,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它的有关性质。认识一种物质,人们通常从表面入手,不断深入其内部的本质。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硝酸的“表层”性质。[观察与思考]打开一瓶浓硝酸的瓶盖,闻其气味,观察其挥发现象。[板书小结]二、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低沸点(83℃),易挥发。常用硝酸密度为/cm3,浓度为69%,/L。[过渡]在学习了“表层”性质的基础上,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硝酸的“深层”性质。[板书]三、硝酸化学性质1.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一元强酸HNO3=H++NO3-[讨论]①久置浓硝酸为什么呈黄色?[回答]久置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溶液中,使得溶液变黄![板书]2.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O2↑+2H2O+4NO2↑[讨论]②硝酸应如何保存?硝酸保存在避光、低温处。[过渡]硝酸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它只具有氧化性,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大家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板书]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参考资料,少熬夜![实验计划]①是否能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②是否有气体生成,如果有,气体是什么颜色。使生成的气体接触空气,气体颜色是否发生变化。③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实验探究1]①浓硝酸与铜反应现象:铜片溶解,常温下反应剧烈;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现象推测归纳后写出)[实验探究2]②稀硝酸与铜反应现象:反应缓慢,铜片溶解;有无色的气体产生,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成红棕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现象推测归纳后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注:离子方程式由学生当作课堂练习自行写出)[拓展视野]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发生“钝化”。Fe+HNO3(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钝化)Al+HNO3(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钝化)[追问]为什么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回答]钝化使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大大降低,耐腐蚀性大大增强。因此在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板书]浓硝酸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ppt演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过程。[阅读]教材101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分析原理,归纳步骤。[归纳][板书]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注:教师在学生归纳下面三条性质之后进行板书)(1)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一般不生成氢气。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O。参考资料,少熬夜!(2)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钝化。(3)浓硝酸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拓展视野]王水:浓HNO3和浓HCl(体积比1:3)混合物,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Au、Pt等溶解。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发散思维]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KNO3,发现铜粉溶解,为什么?3Cu+8H++2NO3-=3Cu2++2NO↑+4H2O[比较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规律比较[过渡]如果我们需要大量硝酸用于各种生产活动,那么如何通过工业方法来制取它的呢?[板书]四、硝酸的工业制法[投影]工业上制备硝酸的过程如下:(1)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2)一氧化氮进一步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3)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试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上述文字过程描述自行写出)[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与实践第2、3题。《硝酸》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化学性质2、学会铵离子的检验方法3、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过程设计20xx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露事故,整个厂区是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1、为什么厂区内会寒气逼人?2、从本则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喷泉实验现象及原因:讨论: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实验注意事项:思考:CO2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为吸收剂完成喷泉实验?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下列气体和溶液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吗?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满吗?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气体:HCl、CO2、CO2NO2、Cl2NH3液体:H2O、H2OKOH、KOHNaOH、HCl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氨水成份:分子:离子: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粒子种类主要性质存在条件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浓氨水与浓硝相遇及浓氨水与浓硫酸相遇是否有相同的现象?及用氨水吸收CO2的方程式(2)跟酸的反应:NH3+HCl—NH3+HNO3—NH3+H2SO4—(3)盐+NH3H2O——碱+盐(两者发生复分解反应):例:NH3H2O+MgCl2====NH3H2O+Al2(SO4)====(2)铵盐受热易分解参考资料,少熬夜!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NH4Cl的分解类似碘的升华,但两者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变化,后者是变化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这一实验的反应实质是什么?(4)还原性与氧气反应:4NH3+5O2===4NO+6H2O放热反应(催化氧化,用于制硝酸文P87最后一段至P88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1、用上什么试剂制备氨气?如何选择实验装置?2、用什么方法收集NH3?4、NH3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试剂: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根据氨的性质,我
本文标题:《硝酸》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6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