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莫高窟》教学设计(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莫高窟》教学设计(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莫高窟》教学设计(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莫高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3、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5.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2.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2)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1)齐读。(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参考资料,少熬夜!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1)指名朗读这段课文,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2)说说这段课文两句话的主要意思。(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总说“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第2句就壁画的内容的丰富来具体说明第1句所说的“艳丽多姿”。)(3)让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分别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说一句话o7.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讨论: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什么?8.作业:课后作业本第5题,(作业本)第1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用“不仅……还……”造句。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课文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二)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的主要意思。2.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①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②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参考资料,少熬夜!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第2幅图。①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3.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1)指名朗读。(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3)作者的感受是分几步来表达的?(先总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仅……还……”把对壁画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4)指导用“不仅……还……”造句。4.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1)齐读。(2)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3)找出重点词语,试着背诵:巨大的壁画池水鲜花亭台楼阁乐队少女翩翩起舞优雅端庄女子轻提舒展举到拨动好像都是活的不仅……还……(4)指名背诵。5.作业:《作业本》第2、3、5、6、7、8题。《莫高窟》教学设计2教材版本苏教版第九册教材解读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现存壁画和雕塑作品共四百九十二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余尊,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教材通过对莫高窟里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的介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参考资料,少熬夜!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2.情感态度: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清王朝腐败无能憎恨的情感。3.过程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研究的问题;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组合,学会写研究报告。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如相关图片,文字说明等,为课文学习作好铺垫。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1.同学们,你看过寺庙里的佛像吗?欣赏过墙壁上的绘画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玩过泥塑吗?喜欢绘画吗?能谈谈你的创意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和泥塑、绘画有关的课文《莫高窟》。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缩短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情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激疑导思: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用一两句话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指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就读哪一段。(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遵循学生“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你想了解什么”激发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如:莫高窟彩塑、壁画有什么特点,藏经洞的文物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为什么说参考资料,少熬夜!莫高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3.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4.我们不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会让我们的课堂学趣盎然。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1.你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随机进入)2.品读“彩塑”一段。(1)朗读感受:莫高窟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2)欣赏影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学会追问我们的古人,他们塑造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5)感悟: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6)配乐朗读“彩塑”这一段。(7)想象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4.自主品读“壁画”一段,读后汇报交流。5.欣赏莫高窟壁画的。影片: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6.品读“藏经洞”一段。(1)你读懂了什么?(2)观看关于藏经洞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的影片。(3)了解到这些情况,你有话想说吗?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4)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课文。7.语言积累:你喜欢哪一段就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设计富有层次的阅读、感悟、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确定主题,深入探究1.通过品读课文,我们感慨万分,情绪高涨,激情飞扬。面对这些问题,仿佛有满肚子的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去研究。2.老师为你们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些资料,面对这些资料,我们该怎么做呢?参考资料,少熬夜!(1)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浏览性阅读,搜集与自己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2)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确定哪些资料是需要的,哪些资料是不需要的。(3)围绕研究的问题,学会创造性阅读,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组合,特别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3.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分工、合作研究。4.汇报研究的成果,举行“敦煌研究报告会”。5.课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布到网站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该环节的设计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搜集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六、总结谈话最后,我想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畅谈: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赋予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设计意图以富有激情的朗诵结束全课,让学生的情思随课文一起跃动,再一次浸染在艺术的海洋中。自我评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和“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这三个维度提出。为此,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文章本身,让学生说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设计言语感悟的策略是: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
本文标题:《莫高窟》教学设计(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7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