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的前提、机制及施行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的前提、机制及施行“师范”一词自身即具有师德示范之意,代表着教师群体在为人为学为师的职业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在于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状况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因此,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理应被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建设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教育实习实现这一目标是师德养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存在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的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构建主体协同、内容互通、场域联动的师德养成模式,帮助体育师范生增强政治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基层从教的教育初心,树牢投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职业信念。因此,本研究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认识起点和方法原则,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视为主体、内容、场域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实践论问题,立足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考察,旨在为新时代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典型经验与模式。1体育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的基本前提“师范”一词自身即具有师德示范之意,代表着教师群体在为人为学为师的职业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师范生师德养成是指师范院校系统设计、有效指导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的教育实践。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使师范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内化师德内涵、生成师德品性、践行师德规范。体育师范生自身肩负的育人属性和教师德性是其师德养成的根本前提。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既彰显了强烈的实践特质,也契合了师德发展的客观规律。1.1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兼具育人育德双重使命育人与育德构成了师德的独特品性。“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作为‘道德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同时也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根本规定性。”体育师范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师德养成内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体育师范生,师德观念的形成尚处于由自发向自觉转换的阶段,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教育实习和见习构成了体育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为其领悟师德规范、践行师德准则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未来教育者的体育师范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其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水平对于受教育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因此,需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培养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使命。1.2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具有实践体验特质体育是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遵循“体育活动-生理体验-心理体验一体育活动”的生成逻辑,体验构成体育的主导。与此相适应,体育师范生的道德品格与道德教化也体现出强烈的实践体验特质。体育师范生长期接受体育竞技训练,形成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敢于吃苦和永不言败等道德品格。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水平、顽强的意志品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体育师范生提供身教示范,帮助其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切实体验到体育教师的高尚体育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体验教育在师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实践教育作为促进师德养成的载体,将农村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作为提升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全面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并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因此,运用乡村社会实践、情景体验等教育形式,引导体育师范生坚定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举措。1.3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遵循师德发展规律关于师德养成的基本模式,国内外学界形成了“内养”和“外育”两类代表性观点:“内养论”强调师德养成重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化个体修养、激发内生动力是其核心要旨;“外育论”将教育引导、制度设计、环境营造等外部要素作为师德养成的重点,强调师德养成源于体制、机制的保障。不论是侧重精神性的“自律”还是侧重规制性的“他律”,都生成于教育实践之中,因此师德养成应当体现为道德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整。根据师德发展规律,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是师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践行的循环过程,从师德规范到师德践履的转化关键在于师德情感的激发。近年来,师德教育通常采用理论讲授方式以强化师德认知,未能真正触动个体情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效果不佳。不同于理性化的道德认知,师德养成是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需要置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师德养成的主客体都是“人”,体现为主体之间通过感官性、形象性、生动性的教化方式所实现的道德交往。通过体验能够有效应对机械融入的问题,引发情感的共鸣,使学习者主动学习;启发和调整受教育者的思维活动、心理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积极体验的正反馈,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不是一般的知识能力养成,不能仅通过理论说教和典型树立的方式进行培养,而是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由内向外生发,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2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实审视当前我国体育师范生的师德状况总体向好,但是对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师德养成还存在着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等亟待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2.1师德养成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机构和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需要超越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实现高校、实习院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日渐呈现出由大学主导的“学院式”向大中小学共建的现场式学习拓展的趋势,为体育师范生专业成长提供了实践平台。由于师德养成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衔接较为机械,所以师范大学和中小学校的协同合作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共同师德目标的教育共同体。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是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资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性事业,并非培养院校独立完成的内部事务,故而师德养成要主动深入中小学,与一线教师形成育人合力。2.2师德养成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师德的多维内涵是由内容支撑的,其养成内容丰富,目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养成、重理论传授轻感性体验、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实践等现实问题。相较于体育师范生师德的重大现实意义,其内容构成相对单一,表现为专业技能提升与师德养成相割裂,教育实习主要关注提高教学技能的单一目标,更为倚重专业知识、运动教学技能的提升,多数体育师范生仍然缺少自觉的、融涵职业理想和德性追求的教育目标的树立。由于历史上体育教师群体成分较为复杂,且长期处于“课程价值低站位,缺少对高站位的学科理解能力”,将学科育人简单窄化为知识掌握的状况,体育教师存在终身学习意识不足、失德失范、职业认可度较低、自律意识不足等问题,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受限于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义理解。目前师德养成多以运动技能和教师技能的提高为内容,缺少对以体育德的自觉认知,如缺少道德伦理及体育精神等互补性内容的设计。2.3师德养成实践场域比较局限德育“重知轻行”现象依然存在,实践场域的局限性体现在师德养成重视局限的教育场域而忽视广阔的实践场域,以及教育实习往往以单一的实践场域为主两方面。一方面,当前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以集中的显性的理论教育为主,寓于学校小课堂之中。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教育课程中,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呈现。该类课程学习的知识偏理论化,具体的实践性指导较少,而且该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另一方面,教育实习是体育师范生职业角色体验的关键时机。当前教育实习以城镇实习为主,虽然近年来创新性地通过“顶岗支教”等形式寓师德养成于乡村支教之中,但支教多强调“支”,即支援,是高势位向低势位的流动,缺少自觉的师德养成意识和反思意识。无论城镇实习、农村实习,都是单维的教育场域,反差体验感不足,亟需构建一种新的模式培养体育师范生树立胸怀天下的教育情怀,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理想信念。3体育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的典型模式——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东北师范大学“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是指依托高等院校和实习基地共同搭建的实习平台,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极具反差性的教育环境中运用体验式教育方法面向体育师范生开展的教育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寓师德养成的规范要求于体育师范生的基层教育实习之中,以亲身参与、切身体验提升师德养成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3.1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与师德养成的内在契合性3.1.1城乡反差教育情境提升师德认同当代体育师范生多生活于城市且成长环境普遍优越,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城乡反差”的教育情境能够在社会师德要求内化与个体道德行为外化相互建构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首先,有助于体育师范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经由对中国教育辉煌成就的直观感受,深刻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农村体育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与当下的强烈对比中深化师范生对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真实体验,涵养家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追求。其次,有助于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最后,有助于体育师范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教育实习中,体育师范生可以精准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理性分析体育教育的现实境况和困境阻滞,切实担当好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3.1.2体验式教育方法助推师德践履师德践履既是师德养成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目的和归宿。体验源自个体的亲身参与和切己感受,能够超越一般的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深层的感性素质。体验式教育方法作为实践育德的方式,以情感体验作为强化认知、唤醒情感、激发行动的切入点,通过置身其中的教育情境引导师范生践履师德规范。相较于抽象经验,生命体验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一种生命的历程,而后才是内心形成物。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以人为中心,以灌注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为中介,不论是师范生同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师范生同受教育对象之间,都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式情感交流,不同的主体都能够收获更为深刻的情感记忆。基于这种生命体验方式激发的师德情感,具有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可意会”的内心感受,为教育实习和教师职业赋予了更内在的价值意义。该模式通过对师德情感的激发,在教师职业的对象化实践中强化师德践履,既重视情境感受和情感生活的方法运用,也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体育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实效。3.2体育师范生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现实样态3.2.1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要素构成主体要素包括实习生即体育师范生,实习生主要指导教师即高校和
本文标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的前提、机制及施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11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