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传统文化与税务文化1(PPT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税务文化建设主讲人:韶关学院庄义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请判断其中的一条虚假信息个人信息:1、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4岁了;现在是学校的外聘教授。2、我曾经担任过文学院的院长、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还担任过校长办公室主任。3、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有8年的军龄,读大学前是连级干部。4、我是全国优秀教师,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但却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简介讲座提纲: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三、儒、释、道的人生智慧四、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五、税务文化建设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辞海》:历史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出处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易经》,也叫《周易》,原文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广义的文化(大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小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国家、族群、民族、企业、团队、组织、集体)内在的思想理念和外在的行为习惯的总和。文化是自然的对立物;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人;没有与人无关的文化,也没有与文化无关的人——人与文化同在。文化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文化使整个社会形成风气,人人要注重个人修为,代代要敬天奉祖先,宣扬仁义,倡导伦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从而使社会保持一种稳定的秩序,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杂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纯粹的汉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不仅与多民族混血,而且历史上多次与外来文化杂交。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二)兼容并蓄,包容融合(三)持中贵和,追求和谐(四)以人为本,道德至上(五)求是务实,注重实用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博三教九流——大琴棋书画——精(汉字成为独特艺术)中医武术——深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师爷、衙役、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兼容并蓄——韦尔斯: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最早是在西汉未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演变而最终变成了中国的佛教。到了宋朝,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即“三教合一,多元一体”。南宋孝宗皇帝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佛教的中国化,实际上也是佛教的儒学化和世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重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持中贵和——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程思远把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的特点界定为“中华和合文化”。1、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产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错:规范,成型)——《周易·易传》2、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以人为本——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就是遵循了以人民为根本的原则;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必然危亡。”求是务实——民以食为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满足于食物的香甜,服装的美丽,自己居所的安适,民风民俗的快乐。孟子:“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果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没有称王的,天下还没有听说过这种可能。中国神话中的实用主义色彩中国神话:古希腊神话:女娲补天天神:宙斯大禹治水太阳神:阿波罗后羿射日智慧女神:雅典娜精卫填海爱神:维纳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汉语汉字———启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六艺)中医武术戏曲杂剧烹饪酒茶舞龙弄玉经典著作(六经、诸子百家)———明理乐活传统文化的文学主题:——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做人范本《西游记》——勇《三国演义》——谋《红楼梦》——情《水浒传》——义做人其实很简单:四个字——勇、谋、情、义(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人活着要有品味!)传统文化经典推荐:1、《易经》;2、《道德经》;3、《诗经》;4、《论语》;5、《大学》;6、《中庸》;7、《孟子》;8、《庄子》;9、《墨子》;10、《史记》11、《孙子兵法》;12、《韩非子》13、《六祖坛经》;14、《资治通鉴》;15、《千字文》16、四大名著二、传统文化里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化的主料: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思想,道、佛两教是最重要的丰富和补充。另外,法家、兵家、墨家等也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一)儒家思想的政治总纲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核心思想:仁、义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学》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知识,有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心思才能端正;才能修身养性,才能管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天下才能太平。(二)道教的主张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创始人为东汉末年张道陵;发源地为四川的青城山。最早的道教经典是《太平经》。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核心思想:无为、不争(顺其自然)什么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二)道教的主张道教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功成身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思考题“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老子为什么认为“上善若水”?水有什么特性?“水”的德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八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十八章)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篇)水的五种特性以己之力,推动它物;如遇阻力,更加激发;以至柔,克至刚;洁身及洁人,清浊相容,胸怀宽广;蒸为云、冷化雨、冻成冰、污变浊,不改本性!中国道家的取舍之道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将欲翕之,必固张之”,这两句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物理现象,都是将要在吸聚、收敛之前,必然先要暂时扩张它。世间事理亦同。凡事尚在筹谋,还未运作之时,谓之“将欲”;事情已经发生,定于已然之时,谓之“必固”。(三)佛教的哲学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500多年前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19岁出家,30岁得道。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主张以清静之心修身,以慈悲之怀处世;平和圆通,参悟人生的真谛;消除心中的贪妄,扬善去恶、普度众生。“四谛”、“八正道”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是释迦牟尼体悟的四条人生真理:(1)苦谛: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难。(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槃。(4)道谛:指怎样达到超脱“苦”、“集”的修行方法。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事业,采取正确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内心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有定力,不受干扰,专心致志修行。四大皆空,因果报应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核心思想:四大皆空,因果报应佛教强调: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佛教认为:过去一生的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六道轮回——即人的生命现象和种类: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善果)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恶果)正修之道——戒、定、慧去五毒、戒五欲、断六尘:五毒:贪、嗔、痴、慢、疑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国文化的特点:三教合一,三世齐修:儒教——积极的入世(努力精进);道教——淡定的出世(进得来出得去)佛教——离苦的来世(苦尽甘来)儒道佛的“三世”都是为了救世,价值观不同,但目标一致:•儒家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有尊卑、地位之分,但应该都有尊严和廉耻,要有道德和正义感,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道家以天为本:强调的是人与天之间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可强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以心为本:强调的是慈悲,着眼善与恶、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积德行善的人才能脱离苦海,最终涅槃,追求的是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及幸福人生时指出:不管是人类还是个人,幸福的生活是一种闲暇优良的生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满足:(1)物质丰富(2)身体健康(3)精神愉悦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你的生活圆满幸福吗?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一百年后的今天有何传承和现实意义?它对税务文化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三、儒、释、道的人生智慧启迪智慧,觉悟人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三句话:1、知天道:启迪智慧2、致中和:觉悟人生3、躬亲民:幸福生活现象观察观察当今社会,人心不古,人们普遍缺乏公德,拜金主义严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官员腐败,学者抄袭,企业造假,家庭不睦,小孩任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确是上去了,而精神支柱却倒下了。何以出现如此现象?一句话,利益高于一切,道德、信仰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与税务文化1(PPT104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3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