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主要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的机理,即FDI为什么会发生。也可称FDI动因理论。•分主流理论和新发展。主流理论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宏观、微观和折衷),新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纳克斯1933年发表《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流动来研究。•纳克斯认为资本的流动主要是由国家间利息率或利润率的差别所引起的,利息率是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理论内容:•纳克斯认为世界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因此,各国利率的差异将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移动的方向:利率较低的资本充裕国流向利率较高的资本稀缺国,直到利率差异消失为止。•这是资本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其结果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对资本充裕国和资本稀缺国都带来好处。二、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投资理论•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从不同的侧面探讨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主流理论是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重点探究海外投资行为的发生机理,其中包括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微观理论和从国际贸易学说衍生的宏观理论,以及整合二者的折中理论。(微观、宏观、综合)三、20世纪90年代国际投资理论•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即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及厂商垄断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对直接投资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理论第一节西方主流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以补充和完善为主本章要点和思考题1.要点:•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形成;市场内部化的动机、实现条件和收益;产品生命周期三阶段以及区位转移;边际产业扩张的核心和推论;国际生产折中的三大要素。2.思考题:•试述垄断优势理论与内部化理论的异同。•结合相关国际投资理论,对有关案例评述。第一节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一)理论产生背景•1960年海默(StephenH..Hymer)提出。《民族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提出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后经导师金德尓伯格(c.p.kindleberger)的补充,发展成为研究FDI最早、最有影响到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以结构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的特定优势两个基本概念为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FDI的动因。(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前提的,此理论认为,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以国际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以及产品差异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和失效。市场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市场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产品的差异等(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技术和资本的差异等(3)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税收、汇率和利率等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根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并借助于不完全的市场结构得以维持,这是美国企业FDI的决定性因素。(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与东道国企业相比,投资企业处于劣势,还要承担更多的不确定风险。而垄断优势(特定优势)可补偿其在东道国经营所增加的成本•垄断优势是“独占性的生产优势”,或厂商特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有:(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垄断优势理论认为:•FDI是不完全竞争的产物,纯粹竞争的市场部门不会出现FDI;•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垄断优势的独占性,更倾向创办独资企业;•寡占行为是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相互投资的重要原因。寡占行为是指处于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来加强自己在竞争中地位的活动。其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手占领潜在市场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地位。这种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利益,而是防止市场丧失。•对外投资主要是少数大公司因拥有的优势可克服跨国经营的障碍,并拥有净优势。(四)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围绕的中心问题:企业各种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优势是什么?•1.核心资产论:thecore-assettheories认为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如创造差异产品的能力和技术的专有性。•2.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icreactiontheory认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下,若一家企业率先进行国际投资,而其他竞争对手也会相继效仿,其动机是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竞争关系的平衡,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五)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贡献1.使之开始作为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支独立的理论分支发展起来。2.为后来众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局限1.主要基于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FDI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2.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FDI和发展中国家的FDI问题。二、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eory)(一)理论产生1.理论产生的渊源•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科斯(coase)的“科斯定理”:《企业的性质》一文。认为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会发生四种市场成本。•寻找合适的价格的成本;在合同中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成本;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对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科斯认为,贸易在公司内部组织和开展的成本较低,而通过市场的成本较高,因此贸易最好在公司内部进行。2.该理论的产生:•1976年英国的巴克利(P.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跨国公司的未来》和1978年的《国际经营论》中,以不完全市场为假设,将科斯的交易成本学说融入FDI理论,提出了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运用其解释跨国企业的形成以及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并对传统的FDI理论提出批评。•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内部化理论将市场的不完全性归于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指出中间产品的特殊性与自然性市场不完全性相矛盾,迫使企业进行市场内部化。(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在有各种贸易障碍的不完全竞争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即某些市场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内部化跨越国界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基于以上假设当中间产品市场(原材料、知识、信息、技术、管理)不完全,使得企业在外部市场中遭受交易时滞和较大交易成本,企业就将中间产品市场在一个厂商内部化,以最大化经济利益。2.市场内部化的重点(对象)•内部化理论讨论的重点在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中间产品不仅包括半加工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更主要是指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有以下特点:(1)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2)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3)知识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4)知识产品的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交易成本。3.市场内部化的动机•该理论不是强调跨国公司所特有的知识产权优势本身,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的成本在内部转移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企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是由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4.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二人认为影响企业交易成本并因而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有四个:产业因素:产品性质、规模经济以及外部市场结构等。国家因素:国家各种政策对公司行为的影响。地区因素:有关区域内的地理和社会结构。企业因素: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经验等。•产业因素和企业因素是影响内部化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中知识产品因素最为关键。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不完全性,导致企业将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内部化。5.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1)市场内部化的收益•该理论认为,企业实行内部化的目标是获得内部化本身的收益,因此内部化的进程取决于其对内部化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A.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各项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B.制定有效的有差别的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C.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D.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内部化的支付成本•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也需支付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内部化可能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讯联络成本:内部独立通讯系统的建立而增加的成本。国家风险成本:如东道国的政策干预而增加的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公司可能过多的管理机制而增加的成本。•通过内部的转移价格来实现中间产品在公司的内部转移。转移价格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时所用的价格。•所以,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化的条件:第一,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第二,内部转移价格低于外部市场价格。6.理论核心思想•厂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势,不是形成FDI的充分条件,厂商的特有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转移到国外,因转移而产生的成本应低于转移所产生的收益。•跨国企业为了降低转移成本,或交易成本,倾向构造一个内部化市场代替通常的外部市场。所谓的内部化是指“建立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外部市场那样发挥同样作用”。•为了建立这样的内部化组织,企业在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中,FDI就成为当然的选择,而不是国际贸易等方式。(三)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贡献1.标志着西方FDI研究的重要转折。解释了跨国公司形成发展的过程。2.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许可贸易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形式选择的依据。3.还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发展阶段和赢利变动等事实。局限:1.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主要是对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品实行内部化,这就势必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普及。2.未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因而常常受到区位优势论经济学家的抨击。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一)理论背景与方法:•1966年,美国哈佛的佛农(Raymondvernon)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的。•vernon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动态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产品周期理论”。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FDI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认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其他的许多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从总体上解释贸易和投资的关系、转换等动态性特征。“特有优势”变动:•继承垄断优势中的“特有优势”分析,同时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的兴衰循环过程,分析“特有优势”的分散、转移,在产品周期不同阶段厂商FDI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特有的优势的原因:(1)历史和经济基础较好,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较高,需求变化更快。因此推动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往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压力。(2)场运行机制相对较发达,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环境迫使厂商投入更多的研究开发投入,以保持在本国市场上的技术领先、创新领先。(二)主要理论内容:三阶段与三国家产品在市场上的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把这些阶段同企业的区位选择、海外生产以及出口决策联系起来,说明在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贸易格局也会随之变化。三种类型国家•新产品创新国:通常指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较发达国家:如欧洲、日
本文标题:国际投资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4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