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姓名:蒋时节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李世蓉20050501中文摘要I摘要基础设施是指为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部门和产品的总称。城市化则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体现为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还表现出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例如人口、经济、社会的变动,以及城市的集聚效应和中心作用,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经济的增长等。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既是生产条件又是生活条件,同时也是发挥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加快了生产要素及产品的流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而且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拉动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投资领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发展:投资规模偏低、结构不合理、管理运营效率低、监控体制不健全等,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人口密集、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中心作用开始显现,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效率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拉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一主线,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的规制及建议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其中,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化影响的程度(相关性)、测定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量、分析基础设施各子系统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是本文的重点研究目标。为了达到设定的研究目标,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1、基础设施研究。首先对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涵义、分类、特点、作用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综述和回顾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剖析,展望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收集整理并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地区、行业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一些发展趋势和新的变化。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II2、城市化研究。首先,对城市化的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和城市化定义的讨论综述,提出了本文对城市化理解的三个层次,并从多角度考察了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及其各阶段的特征。其次,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对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口径进行了分析说明,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再次,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和我国的城市规模理论,并对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和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预测。最后,本文还吸收、借鉴了国内一些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和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不仅对我国城市化数据的分析提供帮助,也为本文的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提供支持和依据。3、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首先,提出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系统框架,详细研究了经济增长、生产要素流动、政府管理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成都扩大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对城市化的影响。然后,描述了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的历程,分析了城市产生初期、工业化背景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演变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4、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首先,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实证研究涉及的生产函数等基本模型;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基础设施投资与修正模型(一元、多元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归纳、综述。其次,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数据的选取原则、统计口径等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具体包括:1)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化影响的程度(相关性)分析:由于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从而假设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的影响成线性关系;进而通过建模、修正、计算并得出基础设施投资额与城市化水平显著相关的结论。2)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量分析:在分析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矩阵模型。并按一定的计算流程,通过拟合相关关系式、估算出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从中得出结论供制定投资计划的决策者参考。3)基础设施各子系统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分析:根据前面对基础设施的分类,利用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LINEST函数等进行参数估计和线性拟合,并分别求偏导得出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对城市化率的相关性因素,由此得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和效果各不相同的结论。5、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的规制及建议研究:首先,依据管制经济学的理论,中文摘要III结合国外的管制研究对我国基础设施的管制现状进行了剖析。其次,通过对我国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及投融资模式的分析以引导其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最后,运用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研究结论,从改革投融资体制、开创多元的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规划;协调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等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平衡发展。本文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城市学、统计学等基本原理,将建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制经济学等学科及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融资、城市发展战略等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本文一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广征博引、分析借鉴,从中获取了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拉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逻辑主线,进而奠定了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方面的统计资料,经过科学、严谨的数据筛选和修正,并运用成熟的计量模型(经过修正)、系统的计算流程、科学的计算方法,成功的导出与实际基本相符的合理推论。本文还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管制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及思路,对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规制及建议提出拙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化;动力机制;规制1绪论1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的背景(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发生空间流动的一种现象或实践过程。当前我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猛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分别从不同的层次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稳步发展的态势。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00年底36.2%[1]。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城市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其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000年我的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而城市化率仅为36.2%。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4.3个百分点。其二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要低10多个百分点。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分析,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间;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市化[B1]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未来20年将是中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据有关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长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持续稳定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影响到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如何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科学合理地把握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和力度,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挑战性的课题。(2)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合理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基础设施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瓶颈。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动员社会资源投资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短缺的状况不断改善,并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1]杨兴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十大趋势》,,2003.3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三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加:一是城市化进程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存在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而这些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保持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加大了对该区域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的规划和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为投资而投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倾向;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城市化的进程缓慢,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使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其最佳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在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年均GDP增长9.5%)是令世界瞩目的,但也和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曾付出的代价一样,支付了更多的资源和环境等成本。2004年7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浙江作报告时指出:“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在投入方面,从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资来看,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到了“十五”前三年上升到4.99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创造1元钱GDP需要的投资竟然接近了5元钱。这足以说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在能耗方面,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为0.4,仅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则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0倍。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资源,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此外,经济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尤其明显: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服务业不发达,中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5%还要低;三是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许多关键的、高技术的设备都要依赖进口。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对失衡现象值得警惕。[2][B2]出于上述原因,2003年10月14日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新一代[2]新浪网新闻中心中国倡导“科学发展观”专题《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1绪论3领导人对未来改革的理念和韬略展现给世人,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是本届全会部署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大计
本文标题: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4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