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4篇
好文供参考!1/16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1篇,它是1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2、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好文供参考!2/16术世界的实体。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3、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4、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三、课时按排:一教时四、教具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好文供参考!3/162、根据课文内容、意境剪辑的视听光盘。3、录音机。五、课型:赏读课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请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关“水”的词语。(1)、教师示范举例。(2)、学生举例。[说明]本教学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启动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挂上钩。(二)、导之以读,感受语言美(1)、明确朗读应注意的技巧。(2)、听著名播音演员赵兵朗读的课文。(3)、学生散读。(4)、集体配乐齐读。[说明]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涵咏来初步感知文意。(三)、引之以析,鉴赏意境美(1)、根据文字,呈现图景。好文供参考!4/16(2)、依据情景,品读、欣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5)、教师小结。(6)、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全文,配以视听光盘,营造欣赏的气氛。[说明]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中闪现文意的画面,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来品读、感悟、赏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赏写景小品的特点。(四)、拓之以文,掌握审美规律(1)、朗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印发资料)(2)、思考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烟江幛子”。[说明]本教学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欣赏写景小品的能力,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与朱元思书》教案2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好文供参考!5/16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教学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2、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用投影仪,投影出: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板书作者,课题)二、释题: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好文供参考!6/16三、检查预习效果:(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学生之间互动:1、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2、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教师小结。四、初步感知课文:1、放录音,先欣赏课文。(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2、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好文供参考!7/16(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4、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5、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五、进一步感知课文:1、(品味语言)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2、设计情境(一)(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学生准备2分钟)(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好文供参考!8/16等)3、设计情境(二)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学生准备5分钟)(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六、总结: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七、作业:写1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吴均树:负势竞上、争奇泉水:天好鸟:声好文供参考!9/16山蝉:音感下猿悟异清澈独急水猛绝教后记:(1)学生课前必须充分的预习课文。(2)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课的情境设计,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朱元思书》教案3(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好文供参考!10/16“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二、初步感知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好文供参考!11/16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全文背诵下来,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三、深入探究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好文供参考!12/16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四、拓展延伸以下提供两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好文供参考!13/161.古文画意。2.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3.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4.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所蕴含的自然美,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67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