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朱彦夫观后感【范例4篇】
1/13朱彦夫观后感【范例4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搜集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朱彦夫观后感【第一篇】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惨烈的战斗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2/13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生活常态。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朱彦夫说。“人活着,就得奋斗”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3/13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信念不倒,精神不垮”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2023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4/13基地。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朱彦夫观后感【第二篇】朱彦夫是山东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933年出生的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退伍后,他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退休后,他以口衔笔,历时数年、七易其稿,写下了个人自传《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朱帅宗的讲述中,朱彦夫传奇的经历逐渐清晰了起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双手双腿朱彦夫的从军经历虽然只有1947年至1950年3年的时间,但3年间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战斗。战争是残酷的,朱彦夫后来曾对孙子朱帅宗讲起过那段岁月。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不仅要与敌人作战,更要在零下接近40摄氏度的酷寒中与天气作战,电影《长津湖》中战士被冻死的场景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即便如此,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朱彦夫没有退缩,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是最好的证明。而最严重的一次正5/13是在长津湖战役250高地。那一战,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对抗美军两个营的兵力,战况惨烈,战后连队52个人只有朱彦夫一人幸存。幸存的朱彦夫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退伍归来,他主动回乡建设家园退伍后的朱彦夫最早是在荣军院,但他不愿意给国家增添负担,主动放弃了特护待遇,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回乡后的朱彦夫首先要做的是挑战自己,练习自己穿戴义肢、自己吃饭、自己洗漱,等等,他早已数不清因此摔伤了多少次、打碎了多少个碗。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常人难以体会,但朱彦夫没有放弃,一直与命运搏斗。除了挑战自己以外,朱彦夫还挑起了建设家园的重任。当时的张家泉村是个穷地方,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山沟,甚至没有一块成片的地。朱彦夫带领乡亲们响应国家号召,农业学大寨,整修大寨田;找水源、打水井,先后打出了四眼机井;联系建电材料,解决乡亲用电问题,当时的张家泉村也成为全乡第一个“通电村”。朱彦夫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的25年里,张家泉村有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办了夜校,第一个架了电,第一个整修了寨田,第一个解决了用水······田地间铿锵的奋斗声化作了丰收的歌谣,从前的穷山村终于变成了乡里的先进村。年近60,仍笔耕不辍“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19636/13年12月,朱彦夫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1982年,朱彦夫卸任村支书的职位后并没有安享岁月,长津湖战役中他的指导员牺牲时的嘱托时常提醒着他:如果活着,一定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带回祖国。朱彦夫向着自己的人生发起了新的挑战——写书!很难将一个四肢全无、失去左眼、右眼视力也仅有0.3的人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但是朱彦夫做到了。他以嘴衔笔、残肢抱笔,伏在案上、无畏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完成了33万字的长自传小说《极限人生》,该书于1996年正式出版。完书后的朱彦夫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默默地点燃书稿。无论是枪杆子、锄杆子还是笔杆子,都是朱彦夫人生中精彩的注脚,面对命运的困厄、挫折,朱彦夫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克服、超越,完成了对生命的书写。最后,朱帅宗说,“作为后辈,我们既感到自豪,也感觉很有压力,但是我们要把压力化为动力,继续向他们学习,对党忠诚,为家乡的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朱彦夫观后感【第三篇】3月3日,90岁的朱彦夫早早就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当天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电视上出现长津湖激战的镜头,老人眼睛里闪出不一样的光彩,他喃喃地说:“这是二五零啊……这是长津湖的战场啊……”朱彦夫的女儿朱向华对老人说:“这个奖就是奖给你7/13和你的战友的……”在零下30度,在激烈争夺二五零高地的这场战斗中,朱彦夫的战友或阵亡或冻亡,当时17岁的朱彦夫是他们二连唯一的幸存者。后续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成了一位“冰雕战士”。在昏迷93天、经过47次手术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经历了战斗上百次,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后,朱彦夫退伍回到了家乡淄博市沂源县。回乡后,朱彦夫忍着疼痛,努力学习生活自理。就连很简单的吃饭,对他都是一种艰难痛苦的挑战。勺子一次次从残臂间掉落,把一顿饭吃到嘴里,朱彦夫经常累得精疲力尽。这之后,不屈的朱彦夫努力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他用自己的抚恤金,在老家西里镇张家泉村建起了图书室、办夜校,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1958年,他拖着残肢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两山夹一河,土地零星、干旱贫瘠,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面对当时张家泉村的状况。朱彦夫开始脱贫改地等工作,他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沟变成了耕地。当年,村里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这之后,朱彦夫又带着村民将其它几处荒地变成沃土。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8/13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1982年,朱彦夫因患肝炎离任村支书。这之后,为了记下战友们的英勇故事,他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两部自传体长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为了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碗一般大的字练到写出正常大小的字,朱彦夫整整花了两年时间。从握枪杆子、锄把子到用笔杆子书写人生,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的信念是:“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他先后荣获了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入选2023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此次颁奖盛典中,2023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生命与你不止一次,士兵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节目播出后,朱彦夫的光辉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再次在家乡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张家泉村77岁的村民赵圣贵说:“他是我们沂源县的骄傲,更是我们张家泉村的骄傲。作为他老家的人,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像他那样不怕艰苦,把村庄建设得更好。”张家泉村的共产党员张永臣说:“作为家乡的一名共产党9/13员,我们一定要传承发扬好他那种自强不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淄博市电子工程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观看了节目,他们同样被朱彦夫的事迹震撼、感动。2023级学生秦颢毓说:“我们要学习朱爷爷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朱彦夫教育基地培训科副科长周艳娜说:“作为朱彦夫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解员,看到朱老入选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到由衷地激动和骄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学习、传承弘扬好朱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讲好朱老的故事,让朱老的事迹感动更多的人,在新征程上不负新时代、奋楫再前行。”朱彦夫观后感【第四篇】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10/13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
本文标题:朱彦夫观后感【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72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