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4篇
好文供参考!1/22《短文两篇》教案优秀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短文两篇》教案优秀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好文供参考!2/22的追求。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1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好文供参考!3/22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1篇文章——《陋室铭》。设计3:(激情导入)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设计4:(哲理导入)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第1课时好文供参考!4/22学习目标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重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重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陋室铭(托物言志)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重点)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短文教案【第二篇】好文供参考!5/22教学目标:教学《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重点: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好文供参考!6/22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四、整体感知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五、研讨与赏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采用了对比手法:好文供参考!7/22(1)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2)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五、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六、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七、作业:好文供参考!8/22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2、预习《第一次真好》。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好文供参考!9/22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10/2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好文供参考!11/2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好文供参考!12/22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好文供参考!13/22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
本文标题:《短文两篇》教案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87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