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好文供参考!1/16报任安书教案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报任安书教案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报任安书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2讨论指导。好文供参考!2/16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好文供参考!3/16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好文供参考!4/16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好文供参考!5/16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好文供参考!6/16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好文供参考!7/16交流。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2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4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4篇传记文学的学好文供参考!8/16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1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1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3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好文供参考!9/16报任安书教案3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本文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好文供参考!10/16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被鲁迅誉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曩()者阙()然诎()体箠()楚槛阱()好文供参考!11/16圜()墙羑()里绛()侯魏其()桎梏()赭()衣缧()绁()膑()脚散佚()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若望仆不相师幸勿为过不与能死节者比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积威约之渐也视徒隶则心惕息权倾五伯恨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也审矣,何足怪乎重施刑于大夫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4.指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见狱吏则头枪地()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则仆偿前辱之责()5.古今异义词所谓强颜耳古义:今义: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今义: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今义:好文供参考!12/166、一词多义卒就死耳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就金就砺则利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用流俗人之言用之所趋异也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何用识夫婿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通邑大都通古今之变通通其狂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为十表,本纪十二季布为朱家钳奴削木为吏,议不可对为然此可为智者道古人所以重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好文供参考!13/16重为乡党所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幽于圜墙之中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然然此可为智者道阙然久不报7、文言句式(1)判断句:李斯,相也(2)省略句:韩非囚(于)秦(3)状语后置句:无益于俗(4)状语后置: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5)宾语前置:安在其不辱也。(6)被动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课堂探讨一、本文是一封复信,那么复信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二、分析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三、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好文供参考!14
本文标题:报任安书教案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89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