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精推】调查报告作文【通用4篇】
【精推】调查报告作文【通用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多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精推】调查报告作文【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调查报告作文【第一篇】时间:20xx年2月1日———2月8日人物:20名2—5年级小学生内容:关于压岁钱的金额与用途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朋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人们走访亲戚,互相送礼也是不可少的。每到除夕之夜,我们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体现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情感沟通。中小学生的“压岁钱”使用问题已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焦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压岁钱也水涨船高,少则几十,多则数百。如何用好“压岁钱”,已成为家长、孩子和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那么,青少年们会用压岁钱做一些什么呢?他们用压岁钱用得恰当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朋友们进行了一次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我在调查前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从“收到压岁钱的金额”、“如何分配使用压岁钱、是否理性对待压岁钱以及压岁钱由谁保管”等方面。我共采访了20位小朋友,经过细致研究,得到以下调查结果:5%的同学压岁钱在200—300元之间和400—500元之间,10%的同学压岁钱在600—700元之间,25%的同学压岁钱在800—900元之间,30%的同学压岁钱在1000—1500元之间。15%的同学压岁钱在1500—20xx元之间。20xx元以上占10%。调查得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比较多,其中1000~1500元之间的居多。20%的孩子会把压岁钱用在购买学习用品上;15%的孩子会把压岁钱用在吃、喝上;10%的孩子会把压岁钱交给父母;30%的孩子会把压岁钱存入银行;25%的孩子会把压岁钱用在其他方面。经调查得知:在这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中,多数都能合理使用,有的上缴给父母一部分,多数由父母将压岁钱存入银行,当然也有的往往出手很大。能拿到压岁钱当然很高兴。可以用压岁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看重压岁钱数额的多少,他带给我们的是节日的氛围和亲情的感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越来越多,说明长辈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成长,压岁钱的使用更要科学、合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针对同学们对压岁钱合理使用的问题,我给同学们提了以下几个建议供参考:(1)把过年期间收到的压岁钱用来交保险费,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培养我们的家庭责任感,在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主人。(2)可以把压岁钱其中的一部分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人付一份关爱,从小成为一个有爱心,爱帮助别人的人。(3)可以把压岁钱的一部分用来买一些有益的书籍,增加课外知识的阅读,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4)可以买一些水果或食品来孝敬长辈。因为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次调查,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压岁钱虽然是对我们是一种奖励和鼓励,但我们却不能因自己的愿望而乱挥霍压岁钱。我们应该崇尚节俭,不随心所欲、学会理财,不乱花钱财。把压岁钱用在有用的地方,这样压岁钱才显得更有意义。调查报告作文【第二篇】现在,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富裕了,那我们小学生的零花钱情况会怎么样呢?于是,我怀着好奇心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报告。调查我们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零花钱方面的访问调查。我首先调查零花钱的来源,从结果发现,大多是用压岁钱作为零花钱的,而家长主动给的则有十五个同学,我又调查了零花钱的用途,从结果表明,买零食和玩具就占约百分之七十,那买书订报的却只占百分之三十。分析1、家长没有管理好有零花钱的孩子。2、过年的时候,自己有压岁钱的同学就占约百分之八十,那家长主动给的才有百分之二十,可以看出压岁钱是学生基本零花钱。3、父母比较宠爱孩子,会定时给零花钱,但是没有适当管理孩子的零花钱,造成了孩子乱用零花钱买些对身体有害的垃圾食品。结论1、学生的零花钱是来源大多是压岁钱或家长给的。2、学生的零花钱都是用来买玩具和零食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建议建议1.建议把零花钱用于买零食的那些同学向那些把零花钱用于学习方面的同学学习。2.建议家长们给孩子的零花钱要定时定量给。附件:小学生零花钱调查问卷1、你一天的零花钱大约是()A、一元以下B、一元C、一元以上2、你的零花钱是哪里来的?()A、父母给的B、自己向父母或长辈要的C、用压岁钱D、自己通过劳动赚的3、你的零花钱都用在哪里?()A、文具B、零食或玩具C、上网或打游戏D、买课外书4、你认为自己的零花钱花的合理吗?()A、合理B、不合理5、你有没有自己赚过零花钱?()A、试过B、没试过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全班同学进行了小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我们当中,小学生乱花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以想象,如果任由自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用钱的欲望会越来越大,向父母伸手要钱会永无止境,并且从小养成了不节制、乱花钱的习惯,长大了父母再有钱也不够孩子用,何况父母的年纪会大、我们还得学会自食其力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自己呢?1.控制零花钱的数目。即使家里有很多钱也不能多要,明确零花钱也应该用在刀口上,如买学习用品、乘车,或在肚子饿、口渴时买些充饥解渴的食物等。2.使用之前可以先制定开销计划:今天你需要多少零花钱?分别用来干什么?等等。这样可让孩子及早养成计划用钱的习惯。当然父母有时还得“旁敲侧击”地“调查”孩子的钱是否如他自己计划的那样去用了,避免孩子为多领零花钱而撒谎。3.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艰辛。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鼓励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如下帮妈妈当一天家、帮亲戚做一天生意、替奶奶带一天孩子、跟着爸爸上一天班、上社会自己找活干试着去挣钱等等,孩子自然会领悟到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道理,用零花钱时当然就会多想一想了。4.鼓励孩子多存钱。好多孩子可能都有自己的银行户口,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把平时节省下来的一角、一元都存入银行,积少成多。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建立“家庭小银行”,或者在银行为孩子专设一个活期存折,让孩子自己尝试有了钱存“银行”、有必要开支向“银行”提取的理财滋味,加强理财意识。5.我们要明白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错误的说法。知识、能力、气质、性格等好多东西就是用钱买不到的,而一个人再有钱也买不完世上所有的东西。只有劳动、知识、经验、能力等才是每个人不可少的财富,拥有了这些才能拥有幸福。我们已经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零花钱来之不易,应该合理使用,不能铺张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不能像我们一样正常读书、生活,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节约零花钱,寄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调查报告作文【第三篇】喜欢影视节目状况的调查报告从一个人所喜爱的影视节目,能够看出他的性格甚至是思想。为了更加了解班上的同学,我便对同学们展开了他们所喜爱的影视节目的调查。在20xx年5月24日下午,我便制成了一张调查表,我从新闻、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动画动漫、纪录片、选秀节目七大类向同学们展开了调查。我怀着好奇的情绪拿着调查表挨个儿调查。看着同学们埋着头写下自我的喜好,我心中的好奇又多了一截。过了近半节课,最后每个同学都填完了,我便开始统计结果。调查节果显示,喜欢新闻的0人,占总票数的0%,喜欢电视剧的11人,占总票数的18。1%;喜欢电影的22人,占总票数的36。2%;喜欢综艺节目的8人,占总票数的13。1%;喜欢动画动漫的9人,占总票数的14。8%;喜欢纪录片的7人,占总票数的11。5%;喜欢选秀节目的4人,占总票数的6。6%。这一结果令我惊奇,先新闻的况没有一人,而选电视剧、电影的人之和竞到达53。3%,这一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思考了一会儿,得出了一个结论:同学们不爱看新闻的几个原因,第一,新闻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不像电影,电视剧一样,生动,搞笑,能吸引我们的`注意,第二,大部分新闻于我们有些遥远,而电影、电视剧更贴近我们生活;第三,我们第天的学习都很累,压力很大,导致没有人愿意结束学习后再去看无聊的新闻,而电影能够让我们娱乐消遣,缓解压力。除了学习,我们也要学会关心每一天发生的事,做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你都不明白,还算得上中国人?算得上祖国的期望。调查报告作文【第四篇】一、问题的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生活中几乎天天都要用网络。大家都觉得网络的出现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使生活变得方便了很多。于是,我决定对网络的发展做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于网络的书籍和报刊,上网搜查有关于网络来源的解答。2、询问老几辈的家人以前没网时的样子。3、用各种方法,查出关于网络的发展。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网络的来源网络的前身是阿帕网。是属于美国高级计划署的网络。是由罗伯茨设计的。教科书以前信息传递方式跑步、漂流瓶、鸽子、烽火、送信上网查找网络的作用可以发微信、及时接受到最新新闻、发微博、发音乐邮件等长辈讲述没网时的样子大家不能直接发送邮件,只能时间很慢的送信,会耽误事情四、结论1、网络的发源地一开始是在美国,是单单属于美国高级计划署的网络,并且是由罗伯茨设计的。后来网络才渐渐发展到大众使用。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人们很快把像送信、跑步这种麻烦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淘汰了。开始使用网络,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2、网络有许许多多的用处,如发微信,及时接受最新新闻、发邮件、微博等。使我们的生活在变方便的同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3、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信息传递方式很麻烦,跟着网络的到来,我们信息传递的方式变的简单、方便起来。
本文标题:【精推】调查报告作文【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890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