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音乐《喜洋洋》的教案(实用5篇)
好文供参考!1/13音乐《喜洋洋》的教案(实用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音乐《喜洋洋》的教案(实用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音乐《喜洋洋》的教案1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2、初步体会合唱的效果,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3、在听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用碰铃等打击乐器参与表现。4、能认真完成《音乐万花筒》板块中的综合活动。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2、《音乐万花筒》的综合活动。教学难点: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中的二部合唱。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1、进行“打哈哈”发声练习。如:6666|6660||5555|5550||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文供参考!2/132、练习歌曲合唱部分的旋律片段。3、全班分成两组,分别唱两个声部的`旋律片段。注意演唱时音量不能过大,同时注意聆听对方声部的演唱。4、分声部演唱合唱部分。5、师问:演唱这首歌曲时,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活泼、欢快。师:对,那就请大家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整首歌曲。二、听赏民乐合奏《喜洋洋》1、导入听赏歌曲的情绪既可以通过旋律来表现,又可以借助歌词来传递,那么乐曲有是怎样来表现某种音乐情绪呢?2、整体听赏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并初步认识笛子、二胡、木鱼。3、分段赏析分别听赏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然后让学生说说两个乐段音乐情绪的表现特点。第一段旋律欢快,热情洋溢;第二乐段旋律舒展流畅,非常抒情。4、参与表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三、综合活动《音乐万花筒》第一阶段:复习1、唱一唱好文供参考!3/13将学生分成四组,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歌曲复习,每首歌只唱第一段。2、听一听还是以组为单位,播放乐曲的主题音乐,学生进行抢答。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音乐《喜洋洋》的教案2小班音乐游戏《神奇的魔法棒之喜洋洋和灰太狼》是借助德国音乐家德力勃所作舞剧中的一个片段《拨弦》展开的一节音乐游戏活动,这段音乐分成四个大句,每个大句又可再分为四个小句,各小句一般都以带两个重音的跳音结束。本活动是在喜洋洋和灰太狼捉迷藏的游戏中通过随着音乐走动或停顿,清晰的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每一个乐句。但这对小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将乐曲游戏化、图谱化。因为音乐游戏是将音乐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使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小班来说,音乐游戏是最好的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幼儿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快乐成长。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目标的方向明确、全面;内容关注到了情感、技能、知识;活动实施的过程能好文供参考!4/13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并做到环环紧扣,目标的达成度高。教学策略的运用适宜、得当,关注到了幼儿的最佳兴趣点。老师选用了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游戏《狼捉羊》来表现乐曲,以此作为切入点,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幼儿游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自我控制能力。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老师运用了听音乐做动作,在跳音的部分采用一动不动的形式,让幼儿知道这里是跳音,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使难点得到了比较好地解决。活动的实施过程老师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了音乐游戏来表现音乐,而且选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画形象——灰太狼和喜洋洋,这样更能激起幼儿的学习乐趣。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极好地发挥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说你做的单一传授式教学方式,使整节教学活动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整个活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处处体现着层层不断深入的模式。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手偶、图谱、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知重音,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图谱的运用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图谱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借助图谱把抽象化的音乐具体化,它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灰太狼回头的音乐(乐曲中的重音出现的地方),通好文供参考!5/13过视听有效结合,引导孩子们看图谱感受音乐的每个乐句,来突破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引领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愉悦性、发展性。这个活动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课前教具准备充分。教具的准备:老师用图谱很好地再现了音乐节奏,降低了幼儿的学习难度,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还准备了幼儿最为喜欢的教具——灰太狼和羊的玩具,为整节课增加了亮点。总体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怕再好的一堂课也总有疏漏之处。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在关注活动的细节上还有些疏忽。例如:老师在与幼儿游戏的时候还可以更激情一点,动作还要更夸张一点,童趣一点,也许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让整个活动氛围更激昂一点。活动反思:本次半日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我选择的是音乐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所以选择这首乐曲作为活动开放的游戏教学,是因为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孩子们异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无需做过多的渲染。用这两个形象作为游戏的主角,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且游戏中可以请家长参与共同游好文供参考!6/13戏,增近亲子感情;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在不同的动作中感知音乐的模型,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逐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音乐《喜洋洋》的教案3活动目标:(一)理解乐曲,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二)利用CAI课件营造喜洋洋的气氛,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结构形式。(三)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活动准备:(一)教师课前设计制作好CAI课件及准备好多媒体设备。(二)通过教师和幼儿课前制作及家长提供等形式的一些道具如:(灯笼、扇子、彩带、打击乐器、龙灯等。)(三)场景布置:营造一个有热闹喜庆气氛的活动场地。活动过程:(一)感受乐曲《喜洋洋》(即课件一)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两段影片,小朋友要仔细听,仔细看。想一想你喜欢那一段影片,为什么?(播放:课件之‘影片对比’片段。节选于民间过年或好文供参考!7/13喜庆丰收的欢庆影片,设计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幼儿感受乐曲富有的艺术感染力,该片段内设置按钮,分别控制播放无声影片和有声同影片)提问:①这两段影片,你喜欢那一段,为什么?②这首好听的音乐叫做《喜洋洋》,你们想听吗?合影片欣赏乐曲《喜洋洋》(播放:课件之‘乐曲视听’片段。在欣赏《喜洋洋》乐曲的同时,特别创设了许多情景,通过传统衣着的人们敲锣打鼓,划龙船、踩高跷等影片画面使幼儿感受到丰收后的喜洋洋;通过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舞龙舞狮等影片画面,使幼儿感受到了过年过节的喜洋洋,将画面与乐曲《喜洋洋》相配,使幼儿视听结合的感受到了喜洋洋)提问:①听了这首乐曲,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感觉?②影片中的叔叔阿姨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是这么样的?③你们听到了这首喜洋洋,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自由、大胆的讨论。(二)理解乐曲《喜洋洋》,了解作品内容及基本结构形式(即课件二)1、两位老师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在乐曲中分别好文供参考!8/13表现欢快与优美两个不同段式的音乐形象。熊老师:“我听到这个音乐很想跳舞,刘老师你呢?刘老师:“我也想跳舞了,小朋友你们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动起来。”(播放:课件‘乐曲欣赏’片段)提问:“小朋友,熊老师和刘老师表现的喜洋洋有什么不同?”2、分段欣赏乐曲,运用多媒体课件分解ABA’段式①欣赏A段乐曲(播放:课件‘分段欣赏’片段中的动画,让音乐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喜洋洋》,合着节拍,在五线谱上出现4朵红花,每朵花随着A段的A段乐句出现,以鲜艳跳动的红花表现乐曲的活泼和欢快的风格)提问:a、这是什么?有几条曲线?它就是能写出好听音乐的五线谱。b、这段音乐是用欢快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还是用优美的形式表喜洋洋的?c、听音乐的同时,你们看见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d、花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一段共有几朵花?我们为这一段取一个名字叫喜洋洋,A段共有几个乐句,重复欣赏一遍A段,同时,幼儿为A段击掌打节奏,感受A好文供参考!9/13段的活泼和欢快。②欣赏B段乐曲(播放课件‘分段欣赏’片段中的。‘B段’动画,以实物的形式表现乐曲《喜洋洋》。合着音乐的节拍,在五线谱上出现4片叶子,每片叶子随着B段乐句的出现,以优雅舒展的绿叶表现B段的优美和舒缓。)提问:a、这段音乐是用优美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还是用欢快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的?b、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c、叶子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五线谱上的?一共出现了几片叶子?d、我们为这段取个名字叫B段,那你们看见五线谱出现了几片叶子,B段就有几个乐句。再次欣赏B段,现时幼儿为音乐击掌为B段打节奏,感受B段的优美与舒缓。3、欣赏A’段乐曲(播放课件‘分段欣赏’片段中A段动画,同A段的实物形式是一样的,但喜洋洋音乐由于添加了锣鼓,在实物花上有稍许变化花的颜色成红色了,仍是4朵花随着A’音乐的乐句出现)提问:好文供参考!10/13a、这段音乐与A段、B段哪一段比较相似b、它们有什么不同呢?c、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花朵代表什么?一共有几朵花?我们为这一段也取个名字,因为它与A段相似,但是它加了锣鼓显得更欢快了,我们给A段的头上加了一撇,叫它A’。A’共有几个乐句?重复再欣赏一遍乐曲,为A’打节奏,感受A’的欢快情绪。3、完整欣赏一遍全曲,同时幼儿为乐曲《喜洋洋》击打节奏(播放课件中的‘全曲欣赏’片段,三条五线谱组成了《喜洋洋》整个乐曲的结构,分别代表A、B、A’三个乐段。配合乐曲节拍,每条五线谱上逐一出现花、叶子组成的动态实物形象,让孩子完整的感受ABA’的段式结构。(三)表现乐曲《喜洋洋》(即课件三)1、导语: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喜洋洋》,你们现在想干什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开启音乐时空大门,到影片中去吧!你们先选择好自己喜欢的道具。2、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道具,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在热闹、喜庆的场景中,自由舞蹈。(播放课件三、画面出现一扇时空大门,在教师用钥匙开门后,门后出现剪辑好的过年过节燃放焰花、爆竹、载歌载舞、好文供参考!11/13敲锣打鼓扭秧歌的镜头,配上《喜洋洋》的音乐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欢乐、喜庆的现场氛围。)音乐《喜洋洋》的教案4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旋律特点,感受喜气洋洋的情绪。2、听辨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能随音乐做相应动作,表达对三段曲的'感受,提高音乐表现力3、学习用音乐与色彩匹配表现欢乐活泼与抒情情趣。并能准确拍出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活动准备:彩色纸条、图形节奏图、纸制火柴棒、红黄图卡活动过程:一、由故事《乐器朋友》引出乐曲。二、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喜洋洋》。三、幼儿找出适合乐曲情绪的图片,说出乐曲的音乐性质,教师介绍作品。四、幼儿第二遍完整欣赏乐曲,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可分几部分,乐曲的前面、中间和后面一样吗?小朋友听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启发幼儿边听边做动作。五、分段欣赏乐曲好文供参考!12/13A段:1、节奏快还是慢?有什么特点?2、如果用红色、黄色两种色彩来表示,你觉得哪种颜色更适合于A段的音乐特点?B段:1、节奏有什么变化?快还是慢?有什么特点?2、用什么颜色来表示?重复A段:与哪段相同?用颜色表示。六、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并分组做动作。A段敲锣打鼓或扮小孩做欢庆活动,B段扭秧歌或扮老人做欢庆活动。七、游戏“放烟花”幼儿打出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八、幼儿模仿放烟花的场面A段放红“焰火”;B段放黄“焰火”九、师幼共同卷成一个花“爆炸”结束活动。音乐《喜洋洋》的教案5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感受并用乐器表现民间音乐的风格,激发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2、尝试引导幼儿用各种自然物表现不同的节奏,创造性表现喜悦的节奏。3、感受演奏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好文供参考!13/131、儿童经验基础:幼儿对节奏感兴趣
本文标题:音乐《喜洋洋》的教案(实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5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