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4篇)
好文供参考!1/2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二、新课学习好文供参考!2/23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2、交流中学习。(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2、读文交流把握: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好文供参考!3/23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3、对话朗读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②引读周恩来的话。好文供参考!4/23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③引读校长的话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④合作分角色朗读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四、阅读链接:好文供参考!5/23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五、综合性学习: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好文供参考!6/23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7/23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4、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好文供参考!8/23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谈)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好文供参考!9/23(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好文供参考!10/23(生自由读)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生读)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ppt,简介。(2分钟)好文供参考!11/23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好文供参考!12/23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3.练习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三、教学策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本文标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5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