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三章战后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1
第三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3.4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出现了迅猛增长,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和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和巨大动力。它对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深入了解和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依据、发展变化、经营特点及其经济影响,对于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战后,随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其有关的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经过了从简单的概念到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垄断优势论、产品周期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一)垄断优势理论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1960)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凯夫斯(RZ.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同时,也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在海外投资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为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引起的额外成本,其相对于东道国竞争对手就必须处于某种垄断或寡占地位。其优势大致可归纳为技术与知识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中海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知识的核心优势作用。这些优势后来被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莱(Buckley,1976)、卡森(Casson,1976)和拉格曼(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re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s)一书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垄断优势理论,正式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anM.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内幕》和1982年的《跨国公司新理论》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内容为: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市场不完全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主要与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因此跨国公司愿意横向和纵向一体化。(2)交易成本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公司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theMNE:ASearchforanEclecticApproach)(1977)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他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将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整合效果。(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从进入某一市场的角度看,企业须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这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关系密切),比如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些优势足以补偿企业到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条途径,当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利益更大时,具有内部化优势,企业才会选择直接投资。(3)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企业在海外将其所有权优势与当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后,能否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说来揭示美国企业二战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规律。主要内容如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产品创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国内生产并出口;第二阶段,对其他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占据市场);第三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低成本)。2019/9/2810(五)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在1987年发表的著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依据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实践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与规律作了新的解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替代型(减少本国出口,造成国际收支失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创造型(没有减少出口,反而开辟了市场)。归纳起来,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第二,企业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建立,两国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引致的贸易中互补,并能更大程度地受益。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于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该理论仅仅根据日本在60-70年代某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总结而成,因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事实上,80年代后期许多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垄断优势原则进行的。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以获取收益,这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最大的区别。国际直接投资的判断标准:投资意图(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和出资比率(美、日等国家通常认为,出资比率在10%以上为直接投资,不足,则为间接投资)。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必须在海外拥有经营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境流动。资产的国际转移和拥有控制权的资本国际流动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形态;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表现FDI规模日益扩大(见表3-1);FDI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由战后初期的美国向西欧、日本单向投资,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增大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解释:弥补缺口、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绕开贸易壁垒以及汇率变动导致的相对资产价格改变/财富效应。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3-1);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FDI部门结构变化(见表3-2和表3-3);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FDI形式(见表3-4)。表3-11980-2011年FDI投资流量、存量(单位:亿美元)FDI流出存量FDI流出流量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805214.94494.3220.6536.7503.433.119856917.56562.8354.7621.6579.142.6199020929.319468.31460.92415.02295.8119.1199537901.134566.23291.53632.43068.9557.2200079528.870744.48571.112266.310883.21351.22005124648.5109518.213609.48885.67417.41325.12011211684.9170559.637054.116944.012375.13837.5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8-2010年间FDI流量在行业间的分布(%)部门/行业1990-19922008-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3.9014.324.137.5312.988.41制造业36.8772.1837.6317.5812.1316.67服务业50.3513.2249.5566.8869.6967.39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表3-31990,2010年FDI存量在行业间的分布(%)部门/行业1990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8.7212.708.767.205.707.00制造业43.3836.4943.3022.2510.8020.84服务业47.6250.8047.6566.5179.5768.14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表3-41990-2011年跨国并购在FDI流出量中所占比重(%)19901995200020052011世界41.031.073.852.031.0发达国家38.033.276.148.532.4发展中国家63.411.442.651.827.0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资本供给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剩余资本”和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从资本的需求角度来看,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以及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国民经济,构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贸易不完全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NCS),或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CS)应具备以下特点: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有经营实体,不管这些实体采用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负担责任。二、跨国公司的构成(1)母公司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海外经济实体进行有效控制的总公司。(2)分公司指母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经营范围在东道国依法设立的代表母公司在其所在国从事各项被委托的业务活动的非独立性的经济实体。(3)子公司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本,依法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东道国法人企业。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纵观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较明显的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地位;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成倍扩大,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逐渐由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美国公司
本文标题:第三章战后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1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