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
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基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创新党建工作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重大议题,也将成为影响基层能否实现有效治理、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文章所关注的xxxx,是x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重要地段,实现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助脱贫、促发展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xx大胆尝试将“村医村教”纳入村级“两委”班子,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基层治理诸多问题的同时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基层的开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近年来有关扶贫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的国家扶贫先后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型扶贫到参与式扶贫再到如今所推行的精准扶贫的转变。特别是当下,精准扶贫工作已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范畴中,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评判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围绕精准扶贫,学界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内涵、实施路径、困境与挑战,以及脱贫成效等方面。xx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其中在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至此“党建扶贫”成为精准扶贫一个新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成为学界关于精准扶贫一个新的研究点。围绕党建与精准扶贫的研究同样产出了相当数量的成果。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第一,从党建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视角对党建扶贫进行解读。例如对党建扶贫的内在机制及深化路径进行分析,指出“我们党通过思想动员凝聚贫困治理共识,通过组织动员凝聚贫困治理力量,通过全方位激励激发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党建扶贫新模式,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另有学者指出: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双重推进是更契合“政党—国家”的制度环境的一种新型耦合治理,精准扶贫和基层党建之间相互嵌套所形成的治理机制蕴含着不同于既有理论的新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就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展开研究,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服务发展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基于调查对各地党建扶贫成功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因这类文献较多,不再一一例举。第二,以践行基层党建的“第一书记”为切入点,对“第一书记”参与下的精准扶贫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学者从公共领导力视角入手,分析“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问题,为如何改进现有的“第一书记”扶贫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还有研究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概括为“双轨治理”的分析框架,认为:“‘第一书记’扶贫是一种既包括国家治理又包括基层治理,是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治贫格局”。除了以上的研究之外,还有学者研究“第一书记”扶贫政治行为的嵌入逻辑,指出:“‘第一书记’是党和国家对贫困村的组织嵌入,将本不属于村庄的“第一书记”嵌入村庄,成为党和国家与贫困村之间的中介变量,把上级政策和多种资源带到村庄发展中来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综合上述,从目前关于党建扶贫的研究不难看出,不论是从“政党—国家”、乡村治理作为切入点,还是以“第一书记”作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研究,抑或是基于事实的经验梳理与反思,绝大多数研究将视线聚焦于外部力量,强调外部的动员,以及“第一书记”作为外部力量的嵌入等。而在党建扶贫过程中,村落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的研究则相对欠缺。这恰恰成为本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即村落本土内生性领导力如何融入党建之中来解决基层治理之困并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选取xxxx在党建扶贫过程激活基层组织内生力量的探索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拓宽关于党建扶贫的研究视角,更多的关注基层内生性的活力,并为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的扶贫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鄂西山区的扶贫与基层治理之困xxxx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晚的一个。作为xx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同时又被纳入西部大开发地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截至xx年末,全州总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是x扶贫工作的重要地段,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李克强总理xx年和xx年先后两次前往xxxx镇考察,并做出“要求xx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的指示。为此xx州以xx镇为点,xx为片,以综合扶贫为抓手,加快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步伐,为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探路子、找经验。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以及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xx州的扶贫工作进一步从综合扶贫转向精准扶贫,各项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尽管如此,随着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对接到村一级,农村社区的组织保障问题开始显现,扶贫与基层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基层组织能力不足且问题显露。xx年十八大之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推进,对于地处x区的xx来说,扶贫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xx州处于x区的重要地段,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的瓶颈,其下辖的两市六县均为国家认证的贫困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农村精英外流现象严重,村一级党支部班子成员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这类情况。从xx州关于村“两委”班子情况的统计数据中获悉:“两委”班子成员中,60岁以上的占%,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与此同时,连续任职四届以上的党组织书记占%,有83个村无合适书记、主任人选。与此同时,村级组织逐渐呈现公司化、行政化、家族化倾向。不少村子的书记、主任都成了企业的老板,一门心思忙着经营自己的事业,对于村级事务疏于管理;同时压力型体制的运作方式,使得上级各部分的事情都往村里压,各类考核、评比给村里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最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遵循这一逻辑。此外,个别村子一直以来被颇具实力的家族所控,一些家族成员成为党组织主干力量。上述村级组织“三化”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着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此外,农村基层组织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比较弱,与当前快速输入的扶贫工作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扶贫工作在村一级的对接与落实。第二,基层工作覆盖不全且方法滞后。xx州境内河流纵横,岭峻坡陡,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的描述。全境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山高人稀,人口密度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仅为140人/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度与不便,导致传统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许多“空白点”,加之基层党员干部数量有限,很难实现区域内居住分散农户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x区的不少地方仍采取传统的领导方式,习惯采取包办、硬性规定等方式解决村内问题,村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受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工作体制、工作方法滞后等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信息传达方面,在村委会或村口张贴告示的传统方法依然被当地基层组织所采用,这样的传统手段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相冲突,很难将信息准确细致地传达给每一位村民,直接导致部分居住偏远的农户不能及时获知相关的扶贫惠农政策,亦或因获得信息途径的限制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和不必要的冲突。因此,如果没有主动意识,很容易影响农村社区的基层治理,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同时,基层党组织整合力度不够也会让村民的社区认同感降低,对党和国家实施的扶贫惠农举措产生抵触,与党组织希望村民配合之间产生矛盾。第三,基层组织对乡村社会精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基层组织队伍“三化”问题显现,特别是文化水平偏低和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吸引乡村社会精英加入基层组织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但凡有些能力的乡村能人,或是致富能手,或是拥有学历的年轻一代往往选择到外地生活工作,完全没有加入基层组织服务村落治理的意愿。造成基层组织对乡村社会精英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乡村精英最先考虑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问题,这些乡村精英普遍具备获得相对可观收入的能力,显然不能接受进入基层组织做事的收入,这一想法虽显得功利,但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二是部分乡村社会精英考虑加入基层组织后自我身份发生变化,相比普通村民而言会受到党纪、国法更多的约束;三是一部分外出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乡村精英从观念上已经脱离了农村和农业,他们一部分因自我能力致富之后长期生活在城镇,即便生活在村子里也已经不再是村里的普通人,因此,这些人对于村庄的发展绝大多数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三村医村教进村级“两委”班子的吸纳机制针对上述xx州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所显现的各类问题,xx州政府善于发现,敢于创新,采取了吸纳“村医村教”并将其嵌入村级“两委”的大胆尝试,以实现对基层组织的调试与优化。其中,xx州党建促扶贫的吸纳机制主要有:第一,发掘并吸纳传统治理资源。据xx当地村民介绍,在x区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村医治病救人、村教传道授业的佳话,村里的“赤脚医生”和乡村教师一直以来都非常受当地人的信任和敬重,但凡村民遇到一些大事小情都想着去找村医、村教商量,村民们乐于听村医、村教的意见和看法,也能接受村医、村教给出的建议。因为在当地村民观念里,村医、村教都是读过书、有知识、懂道理的明白人。由此,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时至今日这一传统依然被当地村民所沿袭,村民们依然对村医、村教有着一定的依赖。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村民家举办婚嫁喜事的时候都会请村里的教师去做证婚人,他们认为在村里老师见证下的婚姻都会长久美好。正是这一传统恰恰为基层组织结构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治理基础。当地政府正是抓住了“村医、村教”在当地良好口碑所创设的良好的治理基础,结合xx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基层组织所存在并暴露出的各类问题,xx年4月xx州委组织部开始将村医、村教纳入村“两委”班子人选视野,率先在xx、咸丰、宣恩三个市县开展试点。第二,上下合意,有理有据。吸纳村医村教进入村级“两委”班子可谓是上下合意之举,上级政府有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基层有改善治理现状、落实扶贫政策的迫切需求,因此上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掘本土传统治理资源基础之上选定试点开始探索。选定试点也并非贸然推进,而是先行开展摸底调查,了解村级“两委”班子以及村医村教队伍现状,并作出村医村教进入村级“两委”班子的可行性分析,切实做到了有理有据、依法依规。以开展试点的xxxx镇为例,调查统计显示全镇%的村医学历为中专,%的村医年龄在36—55岁之间,此外,全镇%村的教师在45岁以下,60%的教师学历为大专以上。村医村教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有利于改善村级“两委”班子知识结构。同时村医村教学习创新能力较强,有利于弥补现职村干部在法规政策、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理解运用的“短板”,从而有效解决村干部力量不足、服务能力欠缺的问题。以xx镇为例,在接受调查的35名村医、104名村教中,有75%的人愿意参与村级工作,他们希望参与宣传扶贫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征收、关爱帮扶留守家庭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其中多名具有党员身份的乡村教师表示,希望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致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界定吸纳原则,确保合法有效。通过调查论证确定吸纳村医村教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正式进入实践阶段。当地政府从遵循法规、方便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实际出发,坚持择优选用、分类进入、职数控制、程序合法的原则,落实吸纳村医村教进入村“两委”班子工作。所谓择优选择,是指将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好、群众基础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自愿参与村级事务的村医村教人选纳入选拔视野;分类进入主要是考虑其是否具备党员身份,对于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中共正式党员,可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对于没有党员身份的村医村教,则可吸纳
本文标题: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18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