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一、数字乡村建设现状1.农村数字新基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新基建正逐步实施。数字新基建可以改造传统农业,带动电商、物流、数字农村等新业态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乡村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能够助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治理和精准服务。近年来,政府为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逐年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亿户,信息终端和应用供给更加丰富,用于社保、就业、金融等服务的终端在农村地区正在加速普及。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通达率与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正朝着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2.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电商发展有利于拉动内需,优化生产资源,带动农村产业增长,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要求。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直接引导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融合,农村网商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目前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商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电商产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从全国横向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要优于西部地区,特别在技术应用、政策管理上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农村电商人才出现断层,许多农村电商参与者,缺乏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创新,电商产业利润率低。3.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设备设施装备农业,实现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利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在大田种植、园艺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设施等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应用。比如实现了种植业的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畜牧业的环境监控、繁殖育种;渔业的水质监测、远洋捕捞等。生产信息化直接改造了传统农业生产方法、过程,实现了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4.乡村行政管理精细化。乡村行政管理数字化是利用大数据,构建现代的乡村治理模式,优化治理效能,形成政府、村集体、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机制,保障村民基本权利,推进乡村民主法治化进程。一是,利用党建网站、手机微信网、远程教育网、新媒体等工具,为党员群众提供公开化的管理、宣传、学习、沟通的平台。二是,利用大数据,给市政府和乡镇办事机构提供了数字化的管理,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将行政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三是,移动政务系统的应用,即政府可以借助移动平台群发消息,及时传达政府的意愿,具有方便、灵活性的特点,也能让村民随时掌握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的动态变化情况。二、数字乡村面临的新挑战1.地方发展规划未能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对农村数字化的推广和应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调研的各市县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规划。但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指标下,很多地方领导只对指标重视,而对象信息化建设这样效益慢,周期长、投入资源多的项目不太感兴趣,有的镇政府就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领导分管,也就没有出台具体的地方性发展规划,索性直接转发上级文件。还有就是不考虑当地的长远推进,只建设成效快的项目,而后再建设成效慢的项目,导致数据孤岛。在相关地方政策文件中,最明显的就是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评价办法。另一方面,有的乡镇出于求稳的思想,并不会勇于冒险,积极探索,难免会有一些主观的判断,可能沿用以前的旧方案,导致与现实情况脱节。地方层面没有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规划设计,严重制约了农村大数据应用健康有发展,导致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缓慢。2.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虽然各乡镇已经开发了电子商务、网络办公、移动政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但这些信息化服务平台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牵头开发的,没有构建一个综合多种功能的统一体系,不能直接由同一个部门统一控制,有些功能存在重复设置,不仅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还给使用者即农民带来一些不必要困扰。还有的服务平台程序繁琐,使用极其不便,导致这些服务平台如同虚设,不仅浪费资源还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的成本高且花费的时间长,却只有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真正享受这些服务平台带来的便捷。3.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相比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中西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网络覆盖不全,阻碍了新型数字农业、“互联网+”教育、医疗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缺乏系统性规划,目前我国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技术性标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还处于特定技术的探索阶段,还未下沉到农业农村的建设计划中,大量农业农村信息不同步,未对接。另一方面,政府、社会资本对新基建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也制约了农村大数据赋能效能。4.数字化思维未建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是农村数字化推广的执行者,也是推进大数据赋能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一是农村缺少既懂大数据又懂农村社会治理的人才。农村待遇低、条件差、发展机会有限,年轻有能力的人才不愿意来乡村发展。二是政务服务缺乏创新,百姓获得感不强。乡村虽然重视信息系统建设,但轻视业务改革创新;重视自身业务如何能减负,轻服务对象感受,仅将乡村数字治理视为简单的信息化应用,未充分考虑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共享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业务流程改造。三是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保守,培训资源不足,也影响了数字化应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理解数字化与自己的利益有何关系,不能积极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三、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1.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评价机制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大数据赋能农村社会治理,要强调以村民中心,强调用户参与、社会参与。要在这一思想下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评价机制。首先,制定适宜的、具体的发展规划。决策层要做好整体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三个阶段的具体规划。明确每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且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计划执行。其次,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通过具体的指标来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量化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注重了解农民对大数据应用的真实想法,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品质需求,再将评价的结果反馈至上级,制定新的计划指导接下来的工作。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农村网络覆盖率、农村家庭电脑使用率、信息获取效率、农村家庭移动手机拥有数量、农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农村家庭电视机拥有量、农村家庭平均每人信息消费支出等。2.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服务平台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从其他子系统中提取开放的数据,可以融合来自不同渠道、比选不一致的数据。数字化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许多历史性的新机遇,也让农民拓宽了视野,使其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工具来寻求更多的机会和发展机遇。除了通过党政门户网、新闻网、宣传平台、医疗服务体系、红网手机报、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宣传,更要搭建起一个以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平台+智能终端”为主要载体,形成统一、高效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面向农村核心问题:教育、医疗、与养老,应包括数据汇总、数据分发、数据存取访问、数据转换、任务定制、支持用户自定义接口以及支持监控管理。3.加大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新基建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对于公共产品的建设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若没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就不可能改变农村大数据应用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协同各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大数据赋能。由于各组织结构的分散,单靠他们自身难以形成一个整体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因而政府需要充当协调者和管理者的多重角色,将各方力量汇集到一起,并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其次,吸引企业的投资。虽然企业在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随着农村数字化建设深入,未来企业转型朝着农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政府应引导其积极参与农村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能使农民受益,实现双赢的结果。最后,可以吸引社会投资,借助社会公益和慈善机构的捐赠,整合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4.培养数字治理人才首先,开展数字治理人才培养工作。数字治理人才不仅能促进农村信息化,还能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农民对信息的敏感度,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培训、接收信息。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自主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机制。设计规范培训内容,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协调师资力量,降低或免除培训收费。其次,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先在乡镇级政府召开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会议,再由乡镇干部向村委会传达会议内容,最后落实到各村各户,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农民自身也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并配合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因为农村是由一个个农民组成大集体,而且农民也是新技术应用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字化素养,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现代化才能够取得实效,最终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本文标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36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