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浅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浅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也存在实践的观点,但不是过分抽象就是刻意规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打破了这种“只知实践不知物”和“只知物不知实践”的局限,总结其中的合理因素,创造出“既知物又知实践”实践的观点,并且在其实践观上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哲学也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主观唯心主义把“自我”主观思想向“非我”物的转化过程当做实践。客观唯心主义把“理念”、“概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物)的过程看做实践创造的过程,人通过对外化自然的认识达到对绝对精神的认识。然而客观唯心主义只坚持了认识论层面的“实事求是式”原则,在本体论上,依旧是在主观见之于主观的人对绝对精神的认识中打转。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其对实践这一因素的承认是合理且进步的,这种能动的理解实则肯定了意识认识上的主体创造性活动,但他们却将实践抽象地发展了,失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时,实践的观点则彻底被摒弃了。在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里面,虽然费尔巴哈坚持了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但他却只把客观实在物当做意识的直接对象,是先在的、既成的,一味强调意识对象的直观性和客体性,忽略了能动性的理解。对于实践,费尔巴哈仅仅从只知道挣钱和物质享受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沼。因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无论是唯心主义实践观还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观,都不了解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基于“意识的对象性问题”的理解,这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基于“意识的作用性问题”是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人脑的直接反映对象是感性活动因素,即实践,具体实物只是实践的改造对象,是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吸取了其他实践观点中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都是客观实在的。实践主体——人是物质的。从形成来看,“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3],人的形成是由原子到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到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的漫长的物质变化过程。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从存在形态来看,在自然存在形态上,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一些和其他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和生理功能,受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制约;人的社会存在形态表现为劳动,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一种特殊的物质实体同其他物质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变换过程。实践客体和手段也是物质的。作为实践的改造对象——自然界,为人类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能源等物质实体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实践手段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物质生产实践还是社会政治实践或科学文化实践,人类在这些不同的实践手段中进行着各种改造自然的社会物质性活动,形成了众多复杂的社会物质关系。由此观之,无论是实践主体还是实践客体和手段,都是物质性的,都离不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在时空上的制约,因而这种物质性也直接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实践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既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开来,又使二者有机统一。没有脱离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少了人类社会参与的自然界也是不完整的,实践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从主体人的方面能动地去理解作为客体的自然界,能动地去理解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完整、全面地把握好实践的内涵。实践的能动性不是简单地照镜子,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这种能动性体现在: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实践开始时就已经观念地存在了,这种观念既形成于实践,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螺旋式、递进式地上升,进而指导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实践。参考文献:[1]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12.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8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