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代史伶官传序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语法现象,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难点: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到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军事天才,李存勖,骁勇善战,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称帝仅四年,便身死国灭,这又是为什么呢?北宋文宗欧阳修以史学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锐、文学家的生动为我们解读了这一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了解文章体裁、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目的。本文是1篇序文,作者所在时代,正是北宋由盛转衰时期,作者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会重演,因此撰写《新五代史》以告诫北宋统治者引以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2.了解本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观点,并举出庄宗事例作为立论依据。3.理解作者将庄宗得天下时“意气之盛”与失天下时“泣下沾襟”进行对比,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4.理解作者在总结庄宗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之后,扩而充之,延伸到“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从而把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以庄宗的亡国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5.学习本文带来的启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参考资料,少熬夜!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从而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二)承担的单元任务本课属于史论文学,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盛衰之理,探讨了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学习本课要理解文章的历史观念、国家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论述方式,积累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本课承担单元任务二和任务三。任务二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完成。任务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1篇短文,对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三、学习活动(一)作家作品及写作意图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散文说理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实欧阳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曾官至参知政事,曾与人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本文是欧阳修通过对后唐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二)梳理文意,问题探究第一段内容理解:文章开篇立论,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意思是,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作者在没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础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进一步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教训作为论据。作为议论文,开篇即明确中心论点,并且把观点事例也扼要概括出来,可谓言简意赅,章法井然。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思考,“呜呼”这一感叹词起笔,有何深意?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论皆以“呜呼”开篇。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第二段内容理解:这一层讲晋王,即庄宗的父亲——李克用的三桩遗恨,他在临死前留给庄宗三支箭,让其完成遗愿。相对于第一段的简洁,第二段近乎小说家语,用“世言”二字起笔,即正史中未见记录,彰显了史学家的严谨。在“三遗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个仇人,他们又是谁呢?一是朱温。李克用曾与朱温联合剿灭黄巢军,后朱温多次意图杀害李克用,二人结怨越来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对峙争霸数十年。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是刘仁恭。文中所写“吾所立”是指刘仁恭借李克用兵马夺取幽州,后刘仁恭与李克用反目,归附于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原与李克用结盟夹击朱温,后来却撕毁盟约,与朱温结盟。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动词刻画了庄宗李存勖怎样的形象?首先是他对复仇极为重视:他将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庙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胜后,请下箭,还要用锦囊盛起来,告慰父亲。再者,他对复仇极为决绝:每次作战都要带着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报仇。因此,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决绝复仇的形象。第二段总结:第二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写衰作张本。第三段第一层内容理解:庄宗用绳索帮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之后又写道:庄宗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一一复仇之后,庄宗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作者详细描写了庄宗复仇的经过。面对着庄宗的赫赫战功,作者不禁发出了“壮哉”的感慨。问题探究:1.作者为何要大费笔墨逐一描写庄宗消灭敌人?写庄宗逐个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大,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的“盛”,极力写英勇杀敌的威武雄壮,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另一方面越写奋勇杀敌的极盛之势,也越能与下文的迅速败亡形成对比,从而更好地揭示主题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第三段第二层内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语句,让读者直观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败亡之“神速”。通过梳理有关李存勖的履历,我们关注到后唐庄宗李存勖从接受遗命到后唐建立,经过了十五年奋战,而“失天下”仅三年。败亡的导火索,令人触目惊心:一夫夜呼,是说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的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兵士黄甫晖当时奉命戍守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晸,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在夜间,故称“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其后“乱者四应”是说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了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将其概括为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以及“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此外,这段文字更写出了败亡之际的仓惶落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极衰”时的“泣下沾襟”又与前文“得天下”时的“意气之盛”形成强烈对比,为下文议论张本。欧阳修用李存勖复仇的极盛之势为其败亡的神速蓄势,功业到达顶峰之后,顷刻间,一败涂地,“意气之盛”荡然无存,对比极为鲜明,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存勖亡国之速?行文至此,再进行议论,必然水到渠成。文章先让一步,讲道难道是得天下困难,失天下容易吗?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随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吧。接着开始分析到底是怎样的人事致其成败,引用了《尚书》中的古训“满招损,谦受益”,暗喻庄宗之前谦虚谨慎,终于成事,之后沉湎享乐,终致颠覆。由此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是对人事的具体解读,也是作者以史为鉴得出的结论。第四段内容理解:正因为庄宗之前忧虑劳苦,竭忠尽智,所以强盛的时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而后安于享乐,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最后又将此论推而广之,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进而得出结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知识溺爱伶人才如此吗?问题探究:1.请同学们思考:“岂独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作者在叙述庄宗得失、盛衰的对比中,深化了主题,其实,让作者深思的不仅是后唐庄宗的灭亡教训,更让人担忧的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警告北宋统治者,应该振作觉醒了,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江山。因此,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其实,欧阳修并非危言耸听。后来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个沉溺于歌舞与书画的君王。李存勖宠爱优伶,热爱演戏,宋徽宗擅长绘画,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却是一国之君。他们都违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还学过哪些借古讽今的文章?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参考资料,少熬夜!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上所论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欧阳修通过《伶官传序》中叙写庄宗的得失盛衰之变,形象直观地告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体现了古代文士的良知与家国情怀,始终关怀民族命运前途。(三)总结文章论证思路与写作特色论证思路: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并且概括举庄宗成败事例作为论据,得则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则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在得与失的强烈对比中,寓议于叙之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后唐的盛衰对比,先写庄宗极盛的史实,再写其极衰的场面,后面总言兴亡,喟叹不已。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通过盛衰对比,昭示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在语言方面,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作为1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娓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叙庄宗功业辉煌,语含敬佩;述其迅疾陨落,则充满叹惋;论其败因,先用反问,再以疑问呼应观点,使得说理委婉恳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其次,本文语言平实,言简意丰。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强;议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四)文言现象总结总结一词多义现象:盛、困、告总结通假字:无、雠总结古今异义:少牢、人事总结特殊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四、课堂小结《伶官传序》旨在知古鉴今,告诫沉溺的恶果,警示亡国的落魄。同样,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这样的规律于今日也能带给我们启示,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五、课后作业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参考资料,少熬夜!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为本文的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内容:
本文标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7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