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好文供参考!1/15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第一篇】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二次函数(quadratic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顶点式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交点式y=a(x-x1)(x-x2)[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B(x2,好文供参考!2/150)的抛物线];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y=(y3(x-x1)(x-x2))/((x3-x1)(x3-x2)+(y2(x-x1)(x-x3))/((x2-x1)(x2-x3)+(y1(x-x2)(x-x3))/((x1-x2)(x1-x3)。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__x2)(y1为截距)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4;(2)42;(3)(p2)2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好文供参考!3/15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即2t+1=3,2t+1=-3方程的两根为t1=1,t2=-2例1解方程:(1)x2+4x+4=1(2)x2+6x+9=2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2)由已知,得:(x+3)2=2直接开平方,得:x+3=±2即x+3=2,x+3=-2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解:略。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好文供参考!4/15是10(1+x)+10(1+x)x=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则:10(1+x)2=(1+x)2=直接开平方,得1+x=±即1+x=,1+x=-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20%,x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应舍去。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五、作业布置好文供参考!5/15初三的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pin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旋转的基本性质。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难点旋转的基本性质。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好文供参考!6/15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二、探索新知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好文供参考!7/15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自主探究: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3.△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好文供参考!8/15(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解:(1)连接CD;(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四、作业布置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好文供参考!9/15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次根式【第四篇】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好文供参考!10/15(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长为8m.好文供参考!11/15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x2-8x+1=0(2)x2-2x-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学过程设计【第五篇】(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好文供参考!12/15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师生活动: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从熟悉的'实际背景中,很有可能从矩形的面积出发,设计情境。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对一元二次方程产生的根源的探求,在编制情境的过程中,他们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编制情境并列出方程,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给出的情境去列方程,或者阅读课本上的实际问题。(二)拓宽情境,概括概念给出课本问题1、问题2的两个实际问题,
本文标题:新人教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9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