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1资本监管学习目的:掌握资本监管的基本内容、我国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过程和发展方向。内容概要:介绍资本监管基本原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一下简称《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监管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方向。学习要求:学员应对1988年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有大致的了解,熟悉贷款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政策。学习重点: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员应当熟悉资本的功能、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及会计资本之间关系;重点掌握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监管措施;一般了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容、作用、影响发展方向。一、资本监管原理(一)资本监管的重要性1、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审慎银行监管的实质是在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价值,客观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并及时加以预警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的聚集和蔓延。审慎银行监管强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审慎评估。建立在审慎贷款风险分类、充足计提各类资产损失准备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充足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2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监管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资本充足率既是监管当局审批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开办新业务、合并重组等监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监管当局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各类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资本充足率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最低要求是严重的违规事件,监管当局可以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就迅速采取纠正措施,督促商业银行尽快恢复资本;情况严重者,监管当局可以对机构采取接管、要求其寻求兼并和关闭等手段,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复杂化,作为综合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盈利水平和管理能力指标的资本充足率在银行监管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2、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且对维护货币供给体系稳定运行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各国都对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规定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冲消经营过程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银行破产概率和由此对银行体系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维护货币供给和支付体系的平稳运行,促使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对各类银行提出统一的最低资本要求,能够降低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33、资本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国内外教训反复证明,银行业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是银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缺乏资产扩张的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着“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银行体系积聚了较高的风险。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完善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机制,能够促使商业银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风险、资本、效益、管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寻求规模、速度、质量的平衡,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有序扩张,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不仅有利于控制单个银行,而且有利于控制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二)资本的功能资本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失吸收功能。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收益,为防止意外交易失败可能导致的损失,银行应持有充足的资本,及时冲销损失而避免财务危机,保护银行在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得以继续经营。2、公司治理功能。由于银行的有限责任性质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潜在的道德风险,银行所有者存在过度承担风险获取高额利润的反向激励。资本要求的增加,提高了所有者为银行破产付出的代价,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银行所有者的激励相容,积极参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约束过度投机行为,促使银行审慎经营,降低银行倒闭的可能性。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43、维护市场信心的功能。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社会公众特别是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是银行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信用等级,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保护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三)从不同角度理解银行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从不同角度可以把资本分为会计资本、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1、会计资本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认识资本,目的是准确及时地反映并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在数量上会计资本等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去负债,即所有者权益。2、经济资本是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吸收相应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包括所有者权益、未来利润和一些准备金等,其关心的是银行破产的私人成本,服务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促使商业银行更准确的计量和管理风险,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3、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其不仅考虑银行破产带来的私人成本,而且也包括了社会成本,按照1988年资本协议,监管资本可以分为三级:一级资本由股本和公开储备组成;二级资本包括呆帐准备、混合债务资本工具、长期次级债务工具;三级资本为短期次级债务工具。(四)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历史并不久远,其始于上个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5世纪的七十年代。1、杠杆比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主要国家监管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实施杠杆比例管理,即资本与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例。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扩张,缺点是忽略了银行风险经营的本质特征,未将商业银行的风险与资本挂钩。2、1988年资本协议。1987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统一资本标准和资本计量的国际协议》(史称“1988年资本协议”)。该协议要求,1992年底前十国集团的国际活跃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例应达到8%。1988年资本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公平竞争。1997年,1988年资本协议被写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成为银行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实施了1988年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已经成为衡量单个银行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国际标准。3、1996年市场风险资本监管补充规定。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现代科技在金融中的广泛运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价和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996年,在总结市场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正式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随后十国集团国家以及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陆续地要求商业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6银行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4、《新资本协议》确立的“三大支柱”监管框架。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并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在维持8%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的新规定,构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三大支柱”。《新资本协议》提出商业银行应同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提资本,并规定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银行内部对客户和贷款的评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计提资本,从而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新资本协议》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化大银行风险管理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总结了发达国家资本监管的成功经验。《新资本协议》的广泛实施可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完善市场约束,并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大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二、资本充足率计算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以1988年为基础,按照审慎的原则确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并借鉴《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构建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资本监管框架。本部分主要介绍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一)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和最低要求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7《办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办法》第十一条明确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算公式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这一项目上。按照《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商业银行直接计算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而不是采取风险加权计算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法。为了将信用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纳入统一计算框架,应将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转换为风险加权资产的表达形式,因此将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乘以12.5(8%的倒数)。(二)资本定义1988年资本协议规定,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组成。核心资本由股本金和从税后留存利润中提取的公开储备组成,附属资本根据各国不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可以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贷款损失普通准备、混合型资本工具和次级债务工具。《办法》遵循1988年资本协议的要求,依据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明确了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具体内容。1、核心资本。从抵补损失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应能够不受限制地用于冲消商业银行经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8营过程中的任何损失;二是随时可以动用。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1)实收资本: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2)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和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和其它资本公积。(3)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以及法定公益金。(4)未分配利润: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实现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5)少数股权(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时方出现):在合并报表时,包括在核心资本中的非全资子银行中的少数股权,是指子银行净经营成果和净资产中,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方式归属于母银行的部分。2、附属资本。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1)重估储备:商业银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为重估储备。若银监会认为,重估作价是审慎的,这类重估储备可以列入附属资本,但计入附属资本的部分不超过重估储备的70%。(2)一般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银行监管实务资本监管9(3)优先股:商业银行发行的、给予投资者在收益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等方面优先权利的股票。(4)可转换债券:商业银行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成商业银行普通股的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可转换债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债券持有人对银行的索偿权位于存款人及其它普通债权人之后,并不以银行的资产为抵押或质押;二是债券不可由持有者主动回售;未经银监会事先同意,发行人不准赎回。(5)长期次级债务:是指原始期限最少在五年以上的次级债务。经银监会认可,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可列入附属资本,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其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每年累计折扣20%。如一笔十年期的次级债券,第六年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为100%,第七年为80%,第八年为60%,第九年为40%,第十年为20%。《办法》有关资本组成的规定与1988年资本协议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附属资本的
本文标题:5商业银行资本监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