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灯笼》教学设计(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灯笼》教学设计(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灯笼》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灯笼》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活动准备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预先拉上绳。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3、幼儿操作材料。活动过程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3)粘合最后1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灯笼》教学设计2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会有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两人智慧胜一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参考资料,少熬夜!和力字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教学重点: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议题导课,激发兴趣。从课题入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题目猜想。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1.自读。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2.帮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评议,再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2.质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3.讨论“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下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体会。5.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1.巩固会认字。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五、学习课文。1.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2.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3.齐读1至3自然段。4.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5.画出示小泥人、飞机模型和草叶编小蚂蚱。让学生再夸夸李良。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7.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什么呢?8.兰兰在灯笼上写了什么话呢?9.我想他们共同做的灯笼,肯定会是班级中最亮的一个,想想看: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六、作业1.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参考资料,少熬夜!2.向同学们说一说合作的重要性,并写下来。《灯笼》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1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学生自由发言猜谜。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二、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1、灯笼文化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参考资料,少熬夜!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怅惘(wǎng)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2、解释重点词语。争讼:因争论而诉讼。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斡旋:调停调解。静穆:寂静肃穆。思慕:还念,追慕。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参考资料,少熬夜!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排
本文标题:《灯笼》教学设计(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7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