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XXXX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科技创
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论坛总结一、论坛筹备与参会论文的总体情况汇报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褚建勋副教授作为学术召集人共同负责,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周全、于越两位研究生和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戴良灏为分论坛筹备做了大量联络工作,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会务组与黑龙江省社科院老师同学也为我们分论坛提供了大力支持。本次分论坛共遴选录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17个机构的18篇论文参会交流。论文大体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拓展两大方面,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其中,实证研究包括:国有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实证研究关系网络对小组绩效的影响、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的关系研究、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我国科研人员合著网络的研究、电力市场“小世界网络”中的科技创新、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等。理论拓展包括:领导-成员交换(LMX)在中国的发展——用社会网的视角分析圈子、交互记忆系统(TMS)成熟度的测度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合、对网络文明的探究、社会网络的组织力量、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作为市场和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自组织”网络、“拼爹游戏”的社会资本解析及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本等。根据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此次社会网分论坛安排7月25日全天,自8:30开始将上下午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位发言者之后,都安排有精彩的点评与足够的讨论时间。就平均而言,每位发言者发言及点评讨论时间大约20分钟,参会者一般都会就相关主题向发言者提问,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为论文的修改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少数受大家共同关注的论文议题,引起了参会者与旁听者的激烈讨论,留出30分钟让与会者得以充分讨论思考,使本领域的研究方法更科学合理、研究思路更清晰明确。参加会议人数超过30人,并吸引了来自东北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地震局等机构专家学者到场旁听。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分论坛体现出讨论充分、气氛宽松、收获良多!按照年会流程与制度,本论坛推荐优秀论文题名,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评选出优秀论文二等奖两名:浙江工商大学张云武副教授《网络规模、地位获得与交往取向》和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自组织——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7月26日,在本届年会闭幕大会上,本论坛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褚建勋老师作为本届年会的十大主要分论坛代表之一,应邀作“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分论坛的研讨成果总结发言。二、分论坛研讨总结与成果汇报社会网络理论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后来的研究是对之前框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网络进可以称之为一种理论,退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扩展性,能够与多个相关领域结合,而且往往能形成很好的研究成果。美国的社会计量学和英国的社会人类学是社会网络理论的两个理论来源,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布朗在1940年首先用“社会网络”的思想来解释社会分配和社会支持。美国的社会网络思想较早可追溯到梅奥的霍桑实验、沃纳的社区研究和“旧城”研究。1978年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的成立和季刊《社会网络》的发行标志着社会网络理论的正式形成。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多元统计技术的完善,社会网络分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中层理论,这包括机会链理论、二级传播理论、弱连带优势理论、镶嵌理论、结构洞理论、强连带优势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等。目前,对社会网络作用的分析和对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分析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关于社会网络作用的研究,按照其研究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对网络绩效(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对网络扩散效应(社会同质性)的研究。对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结构是如何随时间而演变的,以及系统成员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方式的变化,如何对网络结构产生影响。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包括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网络(ego-network)分析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网络(global-network)分析。本届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研讨总结与成果汇报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在社会网络研究领域上有了更广泛的理论拓展,引起跨学科领域的关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徳教授论文《自组织——市场与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主题是基于网络治理的自组织模式。当前,我们广泛的利用市场形式和层级形式,而忽视了自组织形式的力量。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曾一直探讨治理的外在环境是如何影响治理机制的选择,他同时提出了网络也是一种治理机制,这印合了一种崭新的公共治理方式——自我治理(self-governance),也就是自组织形式。在威廉姆森的分析中,网络治理方式(如战略联盟、外包等)首次被提了出来,但只是市场和层级中间的过渡形态。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指出,威廉姆森的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际之间的信任。基于此,罗家徳教授指出当信任的供给充裕时,层级治理就未必是好的选择,而以信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才是交易成本最低的选择。在前面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罗家徳教授提出了交易成本-镶嵌解释架构,在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模型中,增加了信任这个变量作为治理结果选择的前提条件。中山大学丘海雄教授《推动技术创新的三只手——政府、市场和网络的交互作用》则以多年追踪研究的珠三角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例,介绍了政府、市场和网络三种机制在技术创新中相互作用,提出珠三角纺织产业集群PPP模式的创新网络机制,这将极大促进创新网络的进一步研究。来自南开大学高端继续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田,发言的主题是《领导-成员交换(LMX)在中国的发展——以社会网的视角分析圈子》。发言者首先对领导-成员交换(LMX)的理论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发言者阐明了中国文化情境下LMX的发展,中国人的组织行为逻辑,并分析了圈子的组织影响。本研究对主流的LMX关系的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认为过去的研究可能背离了社会现实,忽略了具体的文化情境和下属的能动性。最终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充分重视不同的文化因素对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分析方法上要多采用中观层次的社会网视角,要结合具体的文化情境讨论圈子的扩大在组织层面的影响。此外还有华南师范大学邬锦雯《文化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马敏《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拼爹游戏”》、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平《社会网络的组织力量》等参会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领域研究进行了理论拓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网络分析在跨学科新领域的研讨与应用,这是本次论坛的显著特点之一。第二方面,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上有大胆创新,出现更多规范严谨的实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褚建勋副教授及其研究生李昌根、张虎伟、尹超共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交互记忆系统(TMS)成熟度测度方法及其社会网络分析应用》,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交互记忆系统”视角去研究人们如何逐步形成社会网络、网络团队如何彼此协作,并将TMS成熟度测度拓展到社会网络分析领域。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尝试研究方法创新,在原有Lewis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量表。众所周知,TMS领域的学者研究以实证为主,测度TMS成熟度的指标主要来自Lewis量表,但Lewis量表在后续关于虚拟团队网络的深入研究中,难以测度网络团队TMS,迫切需要对量表进行扩展。经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分析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Lewis量表存在的缺陷。经过充分论证,本研究分别将Lewis量表中的专长、可信扩展为网络异质性和关系质量,并丰富了第三项指标协调。社会网络和TMS的结合必将开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黑龙江大学周桂林副教授在论文《关系网络对小组绩效的影响: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的实证研究》中则通过采集课程班级同学的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关系网络的不同参数特征对小组绩效的影响程度,为社会网络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证研究案例。来自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延东研究院及其硕士研究生周婵,发言的主题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研究》。该研究立足于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获得了3万多份样本。在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试图用个体中心网分析方法来研究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并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趋同性和网络异质性等网络指标出发,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描述和分析。最后,为我国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支持,扩大其科研合作网络的规模;鼓励中西部地区科技工作者结合中西部实际情况更多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更多与东部科技工作者进行合作交流,扩大合作网络的异质性,丰富合作的层次;加强产学研交流,鼓励科研人员跨单位跨行业进行合作,让合作网络的紧密度由过高转向适中。在讨论阶段,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及如何利用社会网络的方法进行分析,成为大家的焦点。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庞咏刚、王君,发言的主题是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从“理论准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出发,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为区域社会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了评价指标,并根据指标体系选取了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8》的15个副省级城市的横断面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阶段,首先用熵值法将各个指标进行同度量化处理,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区域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区域社会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提出建议,各地区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应该加大区域社会资本的投入。在讨论阶段,文章的数据分析方法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熵值法的好坏,是争论的主要议题。此外,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邓婉君、单伟、魏法杰等合作的论文《员工隐形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山西师范大学陈昕与张生太的论文《国有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张艳辉与陈滇的论文《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等体现出本届分论坛在社会网络实证研究方面的严谨规范,对本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方面,在社会网络研究问题上有更深刻的理论探讨,并得出一些有趣结论。来自浙江工商大学张云武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网络规模、地位获得与交往取向》。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考察不同力量的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而关系网络的规模,对求职过程中地位的获得也有可能存在影响。因而,本研究将网络规模设为自变量,考察其对于求职者职业地位的获得以及社会交往的影响。实地的调查抽取了福建省的省城、地区市、县城等四个城镇和上海市作为对象,获得了有效样本量1061个,其中莲花镇、凤城镇分别为41个和102个,厦门市、福州市和上海市分别为311个、254个和353个。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a)关系网络越丰富的求职者,则越容易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b)同事、同学、同乡和朋友关系的形成与扩大,更有助于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c)求职者为了储备网络资源,均希望通过扩大性的社会交往形成更大规模的关系网络。发言结束之后的讨论阶段,参会者就统计分析与数学建模在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统计分析只能分析出变量间的相关性,如希望分析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则要通过建模的方式进行。来自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超文《社会网络与技术传播》。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传播,意义重大,但某些复杂技术的大范围推广,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之前关于技术传播的研究,多从传播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利用“意见领袖”、“人际关系”等。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技术传播,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网络分心通过考察个体或群
本文标题:XXXX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科技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