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策略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策略一、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xx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政策上规定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进一步理清定位、找准重点,在改革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培养规格:输出技术创新创业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把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推向了新高度。正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亟需具备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的同时,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过剩人员亟待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自我价值。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发挥推动国家科创事业建设的功能,又要体现类型教育的特点,在产教融合、工匠培育等方面有所特色,实现错位发展。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尤其善于通过精巧设计创新举措,精准解决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主体在“点”上的关键问题,激发“面”上的整体活力。(二)组织模式:整合跨界多方资源从组织形式看,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主要有协调型机构和实体型机构,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涉及多元主体,需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来实现组织的良好运作。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两创”的大思路、大举措,及时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两创扶持政策,加强与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深化两创理论研究,强化对学生两创实践的指导;依托校企共同体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尤其是拓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两创提供广袤的原野。(三)师资保障:打造“创业型”工匠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类型化的重要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认可的专业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为满足学生创业知识传授、创业项目实战的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必不可缺;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有力的支持。相对于理论讲学,师生共同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专创融合的深入推进,对师生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学习应用有极大提升。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基于岗位创新的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师自身技能和知识也实现了再提高。(四)学生发展: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探索增值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兴趣,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学会基于自身性格、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与职业。教育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规避以理论讲授获取知识学习的弱势,强调以创新项目为载体激发动手能力的优势。二、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一)理念明晰:“支撑区域”的创业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导向。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体现为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高技能人才,这是其创业特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体现,也是其办学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诉求。1.树立创业导向的办学理念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等拿要”办学的思维,将创新和创业作为立校之本。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尚德崇文,创业立身”的校训精神,走出了一条以“创”立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应秉承跨界办学思维依托校企共同体等办学模式,深化跨界多元发展,整合最大资源优势。如xx职业技术学院采用跨界创新的思维,推动“学校融入区域、专业融入产业、教师融入学校、学生融入职业”。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应按照建群逻辑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等与产教融合无缝对接,促使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2.打造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营造“敢闯会创”的文化氛围,适应高职学生善于动手、不甘墨守成规等学情特征,激发其创新、创业、创造热情。营造专创融合的教学氛围,推动全校师生参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宽容失败的实践氛围,秉承“失败也是成功的案例”原则,对于学生创业失败行为有更高的宽容度和理解度,以鼓励和反思教育为主,更加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二)机制优化:多方“深度融合”协同联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社区、金融中介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各支持要素的支持功能和作用机制。1.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方(企业、学校、社会)协同、三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三友(校友、师友、队友)赋能”的育人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等资源,构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有效吸引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工作。在联盟的统一组织下,各主体有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时,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应打破校际限制,区域内学校积极共享师资队伍,开放课程、创业项目、创业平台等资源。2.校内协调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校内组织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运作。应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益为先、协同推进的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内部应按照建群逻辑打造基于专业群的专创融合课程群,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师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团委等部门应整合创业社团与专业类社团联合举办活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想法、创业实践意愿。3.多方考核评价机制校内应完善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将学生参与应用研究、设计创作、创新实践、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折算成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替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在校创业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破解在校生“创业与学业矛盾”难题。为在校创业学生提供免费场地支持、基金投入引导等服务。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创业信息动态资源库,研究分析创业人数、创业与专业对口率、创业成功率及创业质量等数据与信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三)载体深化:“实战为上”的多形式创业平台依托“政企校”合作,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共享型专业创新实训基地、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应用型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基地创新型综合素养教育基地,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提供坚实支撑。1.共享型专业创新实训平台凸显职业教育实训优势。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设计开发创业培训、技能培训、鉴定考证等培训课程包,以真实项目实例驱动教学和培训。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的真实项目实训功能。按照实训模块项目化和实训项目真实化要求,锻炼学生市场化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意识。依托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为师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2.开放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依托高职学生众创空间、创业园等实践载体为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推出创客文化、创客服务、创客教育、创意落地等公益性服务,鼓励在校生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使之成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辅助平台。同时,立足专业,建立创业苗圃。发挥专业教师教科研项目和专利多的优势,建设教师(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基于企业典型产品(项目)进行开发研究,建立各具专业特色的创业苗圃或院(系)创新创业中心,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愿的优秀学生搭建开放式的创业实践平台。3.应用型创新创业研学平台通过发挥实践育人、共享服务、理论研究等功能,为区域企业技术研发、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理论探索提供全面支撑。重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政策、创业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为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工匠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四)师资提升:“多元多能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和实战项目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应结合职业院校类型属性组建跨界教师队伍。1.打造类型多样教师创新团队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结构特点,打造四支创新团队。即由校企双带头人共同引领、技艺精湛的骨干教师和具有理实一体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师教学创新团队;技术研发能力突出、能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技术创新团队,创新创业能力强、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具有较高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实时跟踪职业教育发展动向的高职教育研究团队;理想信念坚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团队。2.打造投身实战的创业教师团队要落实国家科技新政,出台支持科研人员带科技成果兼职或离岗创业的政策,引导科技人员全过程参与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为校内外科研人员留职创业、兼职创业、带学生共同创业创造条件,实现科研团队与成果“双要素”共同转移转化。遴选部分业绩成果突出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和混合所有制办学分院,试点将绩效奖励与团队业绩挂钩。3.打造“三技互融”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打造三支队伍:以知名创业大佬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创业意识引领导师,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创融合工匠导师,发挥其“专业技能”适时为学生真实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生涯规划导师,发挥其“咨询技能”,全过程、全周期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服务。(五)体系完善:“分层渐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要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和专兼职教师队伍,融入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和特色经验做法,构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和创业周期的“四阶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阶段为全面化播种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创新素养课程“三融合”,强化双创意识培养,在全体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辅之以“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在线共享课程,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拓宽学生创新创业视野。第二阶段为个性化栽培期。针对不同爱好与优长的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双创竞赛、社团活动“三平台”,强化双创能力训练,培育创新创业的“苗子”。重点是实施“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真实生产项目实训,通过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创新课程,实施“学期项目课程”,将企业岗位开展“大改善、小改善”活动的程序、步骤、方法和典型案例等作为专业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模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等为内容,阶梯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结合专业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意集市大赛等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阶段为精准化扶植期。针对有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团队,提供茁壮成长的场域。面向学生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培育领域的领军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组织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包,举办各类训练营,遴选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基于案例导向的SYB创业培训和模拟公司实训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第四阶段为重点化拨穗期。针对成熟落地的园区项目团队,重点孵化,通过物质支持、导师帮扶、公共服务“三支
本文标题: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8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