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及与保障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及与保障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设路径良好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基础,是院校核心实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借助路径建设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树立教师职业自信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教师入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意义、国家政策等宣传,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自信心,从而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奠定心理基础。一是法制保障宣传。《新职教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这也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二是政策文件宣传。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发展目标等方面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经费投入逐年大幅递增宣传。《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xx—xx年)》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万亿元,年均增长%,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在法律修订、利好政策出台、财政经费大力投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坚定理想、树立信心,在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个人工作生活中展现出高度职业自信。(二)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教师职业精神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等的集中反映,是将教师职业素养“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教师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更好展现职业教育的真善美。一是增强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为使教师对社会服务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厘清社会服务的内涵、表现形式与重大意义,可以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题的教师专项培训,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细化教师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职责并成为规定任务。社会服务认识的提升和任务的固化,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教师建立社会服务意识,促使教师更加重视社会服务、更加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对象,并拓宽思维以开展社会服务。二是打造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孔子曰“礼者,理也”“礼者,敬人也”,礼是做人的基本之道,也是对他人的敬意。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在职业中的精神风貌和外显事务的综合反映,这不仅是教师个人品质的修养塑造,更是职业教育形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培训、比赛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内在职业精神,加强教师塑造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等外在职业形象。(三)锤炼教师职业能力一是提高教师个人学习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只有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及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基于诊改理念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围绕院校发展战略设置教师发展总目标,制定从新手到专家的不同层级教师发展标准,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增强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个人自主学习、组团式学习等方式进行常态化学习。二是开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围绕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组织教师开展模块化培训,拓展教师视野,助力教师紧跟专业学术前沿进行科研活动,提升写作水平,产出高质量专利、咨政报告等成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及时开展学习培训,如在“数字中国”背景下,院校应及时组织教师开展数字化素养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意识和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专业的能力,进而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三是强化教师专业技能。教师将企业实践中的业务工作、典型经验等凝练形成案例,有效应用于社会服务,可显著提高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在时间安排上,需要打破原有利用寒暑假统一启动实践锻炼的模式,由教师根据个人授课时间或假期自主申请。在实践基地上,院校可以积极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现场工程师学院等平台,与企业共建专业针对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资源等自行联系与确定。在实践形式上,教师可以到企业参与管理运营、课题研发、工艺升级等项目的顶岗锻炼,也可以与企业共用院校设备、场地等资源进行项目合作,如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科技合作、项目攻关,积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在实践管理上,实践锻炼开始前,教师应将实践时间、企业信息、实践内容与形式等统一上报院校,进行备案;在实践锻炼过程中,院校主管部门或二级学院要通过实地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密切跟进,并将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在实践锻炼结束后,在院校建立教师实践锻炼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总结报告、技能展示等开展终结性评价。四是打造教师社会服务品牌。按照“工匠名师领头、中青年骨干带动、新进教师参与”的社会服务工作思路,“结帮带对”地加强教师梯级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匠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社会服务力量。立足区域内产业发展、群众需求,开发针对性强、质量高的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社会服务的适用性,逐步形成教师或团队的社会服务品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品牌宣传,除了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报道方式外,也可从“一老一小”入手,将社会服务案例融入社区教育、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通过积极正面的形象宣传,逐步提高各类群体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保障策略(一)优化教师社会服务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界定清晰社会服务范围,明确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程序,并建立教师社会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对社会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对职业教育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追究责任,以保障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开展。(二)搭建教师社会服务信息平台高职院校需设置统一管理机构,对专业特色、教师能力、设备资源等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梳理校内教师可承接的科研、咨询、志愿服务等社会项目,并在院校官网开辟社会服务专栏进行公布,形成品牌效应,以便需求方的查询。高职院校还可以主动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单位对接可合作的项目,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好桥梁纽带功能。政府部门可以牵头建设类似于招聘求职网站的社会服务信息平台,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地方社区等单位和院校分别为需求方、供给方,通过平台公布合作项目、减少流程环节、降低时间成本,同时通过竞争也可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三)完善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为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社会服务列入院校办学评估、领导班子考核、重大项目申报等评价指标,以提高院校领导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二是院校通过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认定教师社会服务非课时工作量、社会服务收入按一定比例纳入教师个人绩效总额、职称评审中加大社会服务指标分值权重等方式,完善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驱动力;三是基于教师自身特质、资源差异,开展教师分类工作,设置侧重于社会服务数量与质量考核的社会服务型教师,以充分发挥教师专长。
本文标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及与保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8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