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对于XX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
对于XX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解XX市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近期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在全市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XX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良好,乡村振兴成效开始显现。一、乡村振兴推进成效显著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XX市深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强则百业强。XX市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稳面积、稳产量”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延长粮食产业链条等措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作用明显。粮食面积稳步增长。XX市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思路,牢牢守住土地红线,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全市划定耕地18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49.9万亩。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2.42万亩,比上年增加0.52万亩,增长0.6%。粮食总量相对稳定。XX市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坚决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2022年粮食总产量为48.65万吨,比上年增加1.16万吨,增长2.4%。粮食单产稳步上升。XX市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推广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跑出了“加速度”。2022年全市粮食亩产为526.4公斤,比上年增加9.62公斤,增长1.86%。(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XX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加大投入,政策拉动。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1亿元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基金,近三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8亿元,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亿元,用于特色产业发展2.8亿元,为推动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市1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13个村级光伏电站运维管理规范,累计实现收益123.83万元。因地制宜,统筹推动。坚持育产业提质效,着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江楠市场、和鑫源等企业在祁连山冷凉灌区、城郊区域一带着重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宗蔬菜品种;波杜产业、三杰牧草等企业在XX东河灌区、水源等适宜地区布局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依托XX县国家级制种大县金字招牌,在清河灌区着重发展现代种业;以天康农牧、元生农牧、天牧乳业等企业为依托,推动草、畜一体化,突出发展肉奶产业。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进生猪产能调控,扩大牛羊肉和奶产品生产,提高蔬菜保供能力,确保肉蛋奶和蔬菜有效供给。扶持典型,龙头带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培育计划,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98家,家庭农场168家。达盛新业等多家农民合作社入驻XX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园区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吸纳周边3.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代表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初步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中央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XX市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聚焦“六个精准”,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综合施策破解难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2018年,XX县“插花型”贫困县经省政府批准摘帽,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全市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51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左右,彻底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1.95亿元,同比增长5.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47元,增长6.2%;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57元,增长11.5%。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厕所建设、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8100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建、46个“清洁村庄”创建和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镇貌品质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干部群众8.33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13667吨,清理河坝沟渠1803公里,清理乱搭乱建等4808处,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737座,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起常态化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拓展帮扶工作。认真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市县单位定点帮扶行政村机制,333个市、县帮扶单位联系帮扶全市139个行政村。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调整轮换驻村帮扶干部18名,开展驻村帮扶培训9期989人次,常态化督促驻村帮扶干部履职尽责,持续推动政策、工作、责任落细落实。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XX行动,动员47家民营企业与10个乡镇112个行政村结对帮扶,落实“万企兴万村”县级实验项目15个。(四)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扎实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制定印发了《XX市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协调县、区按照发展类、管控类、搬迁或撤并类三种类型排出优先序,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先行开展试点,因村施策,县区及试点村建设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全市12个乡村建设试点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同时,XX市被省上确定为整市推进乡村建设的5个市州之一,XX县列为省级重点帮扶县,全市共有30个村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产业优势起到了引领作用,推动XX高原夏菜申报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元生爱特”绵羊奶等7个品牌为“甘味”知名企业商标品牌,同时在XX县、XX区确定17个村开展“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积极整合各种力量,创新探索多种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在加速形成。着力实施兴业带富工程。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力打造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制定了兴业带富工程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2021年行动计划,分产业开展抓点示范,XX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三年倍增计划肉羊优势产区、奶山(绵)羊产业优势特色区域,XX区被确定为三年倍增计划奶牛产业优势产区。狠抓涉农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XX区双湾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整体形象进度达85%,XX县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完成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市47个新(续)建涉农重点项目已开工(复工)39个,完成投资6.25亿元。(五)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有效促进。抓政策,强保障,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着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3所,累计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18所,覆盖率达到8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3%,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33元,发放率达100%。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交流轮岗教师314人。投资2496.8万元改造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发放脱贫家庭学生各类补助344.81万元,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联盟8个,实行中小学区域联盟教学研讨、送教下乡、教师走教制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用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并通过广播平台及电子屏、宣传栏、会议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对村规民约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各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指导139个村制定了《村庄清洁公约》,12个乡镇制定了《村庄清洁机制》,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管理自家及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素质更高了。(六)乡村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采取“以旧换新”、机械化回收等方式,实行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示范推广新型环保地膜、适时揭膜、一膜两年用等技术,建成回收加工企业9家、回收网点17个,聘用农田保洁员1400多名,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3.68%。探索推行“政府补贴+主体付费”机制,采用田间地头肥料化利用、过腹还田、集中晾晒处理、加工黄储饲料等方式,加快推进尾菜处理利用。目前已建成工厂化处理生产线2条,年处理能力65万吨;在建处理生产线2条,全部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达100万吨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4.25%。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扎实推进,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专项资金近亿元,全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整治,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5.11%,“清洁村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XX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域覆盖。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半年有突破、一年大提升”为目标,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制定《村庄清洁文明公约》和行业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村庄环境“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同时,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推行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村组道路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提升了乡村宜居水平。有序推进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以肥料化为主要途径,采取建设大型沼气池、有机肥厂、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等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后建成有机肥厂15家、大型沼气企业2家、粪污集中处理中心1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80%转化为商品有机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21%。因地制宜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建成饲料化重点企业6家、有机肥企业15家、生物质加工企业3家、基质基料化企业12家,年消耗秸秆80余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同时,积极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按时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土地治理修复,全市耕地全部调整为优先保护类土地。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欠优,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带动能力有差距。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特色产业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仍面临挑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较少,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农村全产业链的产业融合数量少,规模小,融合程度不深,项目质量不够高。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偏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二)基础条件薄弱,农村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特色不
本文标题:对于XX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30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