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GB/TXXXX—XXXX认证机构信用评价标准CreditEvaluationCriteriaofCertificationBodies(草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XXXX—XXXX目次前言……………………………………………………………………………………………………………Ⅲ引言……………………………………………………………………………………………………………Ⅳ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评价指标……………………………………………………………………………………………………4.1基础要素……………………………………………………………………………………………4.2能力要素……………………………………………………………………………………………4.3绩效要素…………………………………………………………………………………………………4.4信用记录…………………………………………………………………………………………………5评价方法…………………………………………………………………………………………………附录A认证机构信用等级标识规定和评价准则评分项分值表………………………………………附录B认证机构信用评价准则评分系统………………………………………………………………附录C财务要素计算公式………………………………………………………………………………GB/TXXXX—XXXXIII前言本标准参考了GB/T27021-2007《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GB/T27065-2004《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本标准的附录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GB/TXXXX—XXXXIV引言为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引导并督促认证机构树立信用观念,改善认证行业信用状况,提高认证服务质量信誉,促进我国认证市场秩序规范、有效、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认证机构信用评价标准》。本标准参考了《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认证机构信用实际情况,从信用基础要素、信用保证要素、信用绩效、信用记录四方面出发,对认证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认证能力、财务能力、信用记录等方面规定了评价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信用评级机构对认证机构的信用评价,也适用于认证机构的自我评价。GB/TXXXX—XXXX1认证机构信用评价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认证机构信用评价的标准。对认证机构进行信用评价是促进我国认证机构诚信经营,提高其信用度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认证机构的信用评价严格执行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对认证机构的要求,充分考虑影响认证机构信用的因素,力求科学、简便、透明、客观地评价认证机构的信用状况。信用评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客观、真实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信用评级机构对认证机构的信用评价,认证机构也可以按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认证机构的信用等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GB/T18346各类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8346-2001,ISO/IEC17020:1998,IDT)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GB/T27021-2007,ISO/IEC17021:2006,IDT)GB/T27024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GB/T27024-2004,ISO/IEC17024:2003,IDT)GB/T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GB/T19011-2003,ISO19011:2002,IDT)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IDT)GB/T27000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GB/T27000-2006,ISO/IEC27000:2004,IDT)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3术语和定义GB/T22117-2008、GB/T22119-2008、GB/T19000-2008、GB/T27000-2006和GB/T19580-200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信用credit信用主体之间履约信任的预期。3.2信用主体subjectofcredit参与信用活动的组织或自然人。3.3信用行为creditbehavior信用主体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影响其信用的各种行为。3.4信用信息creditinformation反映或描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等,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3.5信用记录creditrecord以一定格式记载并保存下来的信用主体在信用交易中的相关数据和资料。GB/TXXXX—XXXX23.6信用能力creditability信用主体取得信用的本领。3.7信用意愿creditintention信用主体履行信用的意志和愿望。3.8信用评级creditrating以统计方法确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对各类经济组织的履约可信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并运用明确的文字符号来标明等级的一种活动。3.9信用评分creditscoring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进行的量化分析和评价。4评价指标4.1基础要素本条款用于评价影响认证机构信用的基础要素以及确保认证活动有效实施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信用环境等相关的重要资源。4.1.1认证机构基本情况影响认证机构信用的基本情况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内容:a)认证机构注册的基本情况——认证注册资本金以及注册资本金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认证机构成立的时间以及从事认证活动时间;——认证机构的社会定位和体制;b)认证机构的规模——认证场所的面积;——分支机构与办事机构的数量和管理方式,确保认证机构对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管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全资或控股分支机构的数量及比例;——认证机构雇员的数量;c)认证机构的资质认证机构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注册并获得相关的资质。——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资格(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专业范围;——获政府部门授权、委托的领域和范围;4.1.2人力资源本条款用于评价认证机构为确保认证活动有效实施而建立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员管理体系。4.1.2.1最高管理者认证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向认证机构传达诚信经营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机构内提倡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确保诚信理念在认证机构中得到沟通和理解。最高管理者应制定认证机构长短期发展规划,明确认证机构的发展定位以及发展理念,将诚信理念纳入认证机构的发展理念中,建立并完善认证机构的诚信体系。影响最高管理者诚信素质的因素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内容:——最高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经历;——最高管理者的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高层管理者信用意愿;——最高管理者倡导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GB/TXXXX—XXXX3——最高管理者对机构品牌的关注度;4.1.2.2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中、高层管理人员诚信理念的因素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内容:——管理层人员的学历构成;——管理层的年龄结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具有认证专业资格认可人员的比例;——专职管理人员与兼职管理人员的比例;4.1.2.3审核员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认证机构应确保从事影响认证工作诚信度的审核员应是能胜任的。认证机构应按规定的要求,对审核员的选择、聘用、培训、监视、见证、考核、评价等活动进行管理,维持认证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审核员诚信审核的因素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内容:——审核员学历构成;——审核员年龄结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具有认证专业资格认可人员的比例;——审核人员与审核业务的比例;——注册审核员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专业审核员与兼职审核员的比例;——技术专家在审核队伍中的比例;4.1.3基础设施认证机构应确定、提供并维护认证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应包括:——建筑物、工作场所(如:面积、地理位置);——办公设备的配置情况(如:专职人员的人均设备金额);——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设备);——信息系统;——投诉、申诉处理系统;4.1.4工作环境认证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内部信用环境、管理环境和收入水平,促使认证机构自身和及其从业人员提高诚实守信的意愿。认证机构还应对认证机构面临的外部信用环境(如机构所在地的地方信用政策环境、行业信用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其对认证机构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4.2能力要素认证机构应对管理能力、认证能力、财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信用保证要素进行控制,确保认证结果的有效性。4.2.1认证机构管理能力4.2.1.1治理结构和诚信制度建设认证机构应对认证活动制定政策和目标,建设诚信制度,建立威慑机制、警示机制和处罚机制,通过认证机构治理结构(如:股东会、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管委会等制约方式)的监督,确保诚信守法理念在认证机构各个层次中得到理解、实施和保持。认证机构应保持对违法、违规等各种不诚信行为处理的记录和决议。4.2.1.2人员管理GB/TXXXX—XXXX4认证机构应根据认证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激励、培训等方式在人员管理中提倡诚信理念,确保认证队伍持续的稳定性。认证机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诚信认证理念在人员管理中的体现:——诚信理念在人员的选择、聘用、评价、监视、见证等活动中的体现;——诚信理念在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中的体现;——信用意识培训及培训投入;——人员稳定性与流动率;——从业人员对收入的满意程度;4.2.1.3测量和改进认证机构应策划并实施信用信息(包括内部从业人员、认证客户情况、自身信用情况等)的收集、分析、改进机制,完善申诉、投诉回应和处理机制,主动收集内、外部信息,消除不诚信以及潜在不诚信的因素,提高认证机构的诚信度。4.2.2认证能力认证机构应提供证据证明组织有能力按规定的要求对审核方案策划、认证实施过程、认证决定、认证结果监督、分场所控制、分包活动控制等进行控制,确保认证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4.2.2.1认证业务结构反映认证活动诚信度的因素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内容:——从其它认证机构转来的认证项目比例与自行开发项目的比例;——认证业务来源;——认证项目外包比例;——认证小企业的比例;——认证客户所在产业领域分布情况和集中度;4.2.2.2认证流程控制与公正性能力认证机构应制定措施,通过对认证流程的控制,确保审核员到场的真实性,保证审核人天数符合规定的要求,提高认证的有效性。认证机构应保持CNAS的认可结果与检查结果。4.2.2.3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是认证机构工作和实践能力的高端表现,也是保证其工作能力和信用能力的良好预期。通过认证机构在标准的制定与参与、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业绩可以反映认证机构的创新能力。4.2.3财务能力认证机构应通过以下指标(不限于)评估其财务状况,证明其公正性始终没有受到商业、财务和其
本文标题: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3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