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新学期教师发言稿样稿
新学期教师发言稿样稿【导读】这篇文档“新学期教师发言稿样稿”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新学期教师发言稿【第一篇】尊敬的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坐在这里代表教师发言。经过了一个平安、愉快的寒假,我们迎来了__年的春天,新的学期。新的学期,是新的起点,是新的希望,是新的征程!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学的老师表态:一定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不辜负家长的高度信任。我们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会继续以严谨、务实、勤奋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积极实践、勤奋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耐心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向辅导要效益;关注每一个环节,关心每一个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在新的学年,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展示新的风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城关中学的老师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地奉献,有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有的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以同学们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多少老师熬夜加班地为同学们付出!我们希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包容着同学们的无知与固执,纠正着同学们的缺点与错误,期待着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其次我真诚的希望全体同学,在新的一年里,制定好计划,明确目标、增强信心、虚心求教、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你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你还是这个国家的、这个民族的、这个学校、你父母的期望!要时刻想到你背后那深情的目光!要时刻想到你肩上的责任啊!同学们还要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健体、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做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更要特别注意安全,珍惜生命,节约用水,学会理解尊重每一位老师,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珍惜每一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呀!最后,祝各位领导、我们每一位教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愉快!万事如意!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学期健康快乐!学习进步!新学期教师发言稿【第二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今天能够代表全体教师在这里发言,一起庆祝南岭中学今秋的开学。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新环境,新希望,作为教师,我们将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斗志,以“俯首甘为儒子牛”的意志,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气质对待工作,投身教育。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老师的梦想与荣誉就注定和你们连在了一起,你们是幸福的,我们才是快乐的;你们是进步的,我们才是欣慰的';你们是成功的,我们才是优秀的。在此,我想对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同学说:初中三年级的每一步都需要你拼尽全力,奇迹不会属于每一个人,但是追求奇迹的斗志却可以属于每一个人。斗志不是言语上的不服气,而是行动上的争口气;斗志不是三天两天的激情,而是每一天每一节课的高效与落实;斗志不是面对困难的逃避,而是越挫越勇的一颗心。不要被自己打倒,更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我坚信明年的六月将是你们辉煌的起点!初中二年级的同学们,在一年多的锻炼与磨砺之后,相信你们一定更加坚强了,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努力拼搏,为明天的成功打好厚实的基础!同学们,拼搏吧!今日不搏更待何时?七年级的同学们,你们是学校的新鲜血液,希望你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会做人,主动求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将初中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最后祝老师们的工作如平滑曲线顺顺利利,祝同学们的学习就像一条射线,把今天当作起点,朝着正确方向无限延伸,祝我们的学校如严格单调递增函数,蒸蒸日上!谢谢大家!新学期教师发言稿【第三篇】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欢迎同学们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的艰苦岁月中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获得第二次生命,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你们的到来为中国人民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们学校合唱团百名同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学生代表参与了阅兵当晚的文艺晚会的演出。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在“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使命之中开创了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这为中国人民大学赢得了独特的荣誉和地位。祝贺你们加入到这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大学!祝贺你们进入到这所国家重点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名校!祝贺你们来到以培育“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使命的高等学府!祝贺你们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大人”!值此第31个教师节之际,也向全校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乐事。在同学们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作为一名师长,在表达祝贺之意的同时,我想与同学们分享对一个老话题——“大学与读书”的感悟。作为读书人,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但也是“常谈常新”。中国教育学会朱永新会长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民族,影响到国家和社会。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但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令人担忧的一些变化。据有关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与一些国家比较,显得差距比较大。大学校园中,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沟通。人文学科要有科学态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有人文精神。从学业有成、全面成长这个意义上讲,同学们要尽责读书这个本分。人民大学的同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从哲学意义上看,读书能够让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具有更深刻的感悟。从现实生活出发,当前社会正处在重大转型当中,各种思想、价值观交织碰撞,各种矛盾冲突频发,怎样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帮助我们静下来,系统起来,形成对历史和现实、国家和民族、个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成为具有厚重底蕴的优秀人才,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成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重点与同学们交流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以及作为人大学生应该重点读哪些书。1、启迪新知与情操,体悟读书之功用。这是关于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读书的首要作用体现在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知识是梦想的载体,读书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是求知最基本的路径,也是大学学习最基本的要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最近《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教师”公益活动中,位列榜首的是我们学校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陈先达老师。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爱好:“永远与书为伍,增加知识,更新脑袋”。尽管现在大学学习的方式、途径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有了很多创新,但普遍认为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更新脑袋”、增加知识的基本方式。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是国土意义上的小国,资源禀赋也不甚好,却因国民爱读书而获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使国土面积意义上的小国变成了世人认为的“大国”。其次,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放大格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畅游其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开阔眼界,滋润灵魂,放大你的人生格局。每个人的生命有限,所能达到的时空范围有限,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在有限的生命和时空里尽情延展才能的可能。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说过,读书对同学们拥有宏观思维、战略眼光,形成开阔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具有重要的作用。前辈大师们往往将自己在治学上的成功谦虚地归结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与同时代的巨匠们同行固然是一种幸运,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站在浩瀚的典籍上来支撑我们看待世界的高度。书籍如同脚下的台阶,所读的书越多,所能看到的世界就越远。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首都高校聚集所带来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读书平台,同学们可以尽情感悟、拓展。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优雅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会变得精神丰富、意志坚强、心胸宽广、气质优雅。我校一级教授、已故的方立天老先生被誉为“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曾说过,人文学科的取向是精神层面的怡情追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升精神境界。读书应该成为大学最美好的画面,书香应该成为大学最熟悉的味道。同学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来到人民大学,多读经典,把读书变成伴随人生旅途的习惯,便能够让这份美好更加炫目,能够让内心情感更加丰富,能够让你的生命更加完整,让你的气质更加优雅。2、处理好五大关系,寻求读书之路径。这是关于怎样读书的问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勤是读书的基础,要使读书取得好效果,不仅要勤,还要掌握好方法。一是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的形象表达,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社会之中,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都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装满一个图书馆。不仅本专业的知识在不停地向前沿突破,而且微博微信等大众化的阅读更是在占据着我们的分分秒秒。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阅读的确更为便利,但先博学而后守约是读书治学必守的程序。提高读书的效率、效益,更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我们学校历史学院年轻的教授、也是学校“读史读经典”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的刘后滨老师用“读书破一卷”来形容读书应该具有的专注精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本专业的知识以及经典典籍,似应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聚集注意力,把心带到书里去。二是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书籍的载体很多,有纸质的,有电子版的,更有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文字。我们学校最受同学欢迎的“明星老师”之一、曾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的文学院朱子辉老师,在谈及汉语与阅读的时候说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轻易地获取,除去支撑一个人认知水平体系的基本知识外,更多的信息是不需要被强制地记下来的”。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浅尝辄止”未必不是阅读中的一种战术,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信息而又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刚才提到的'当前充斥我们日常生活的微信和微博,带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快阅读与浅阅读的习惯。但在专业领域,面对资讯快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取舍,一定要读得精、读得彻底,慢下身心体会书香。有学者认为应该倡导“坚硬阅读”,尽可能集中注意力,沉下心去慢慢品味思考。我们学校一级教授、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清史大家戴逸先生,在学校学习工作68个年头,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史的研究,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他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毕其生于清史研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三是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诲是我们今天谈到读书治学时仍不能绕开的话语,在今天也愈发显出它的价值。读书和思考不是两个分开、对立的环节,而是融会贯通的整体。在一次“90与90”的对话中,学校荣誉一级教授、90岁高龄的卫兴华先生在与90后的首都大学生分享他研读《资本论》的感悟时说:“学习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重点学习其中所体现出的方法,受益无穷”。这是卫老一生读书研究的心得。他告诉我们,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书中与前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形成有独到见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四是处理好独与众的关系。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孤独的体验。无论是清晨阳光下的晨读或是深夜台灯下的夜读,形式上本就是孤单;即使是通宵自习室满屋学子挑灯夜读,本质上也是一群人各自的孤单。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注定了阅读的特色是一个人在思想的道路上前行。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与他人的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人大读书,同学们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众多相助,有资深教授对“读史读经典”书目的推荐,也有每个专业老师对经典书目的导读;有高年级学长担任读史辅导员的指导,也有红色经典“个人研读——集体研讨”模式的讨论。
本文标题:新学期教师发言稿样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39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