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力资本_物质资本_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_省略_应性_基于江苏省469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基于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冀县卿钱忠好内容提要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币化道路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受失地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物质资本较为薄弱社会资本尚来充分构建,是导致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较差的根本原因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通过培训获得的技术以及干中学累积的经验,失地农民物质资本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有关,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由其业缘关系网络财务支持网络和政府推动网络构成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应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资金扶持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扶持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数量日渐庞大的特殊群体韩俊推测,中国未来若城市化率达到50%,2000一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另有学者测算,2016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这些失地农民不仅在征地过程中受到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偏少征地程序不规范等的侵害,而且进人城市后往往生活无着落,长远生计缺乏保障,许多人成为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难以融人市民社会,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已演变成群体风险问题失地农民进人城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迁移,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由传统村落社会进人城市社会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由农业就业或以农业就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就业为主,还意味着其行为模式的重组以及价值观态度和生活方式的相应变动对失地农民而言,当他们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市场一体化:演化进程动力机制及其宏观调控研究(项目号:71073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演化路径动力机制及其绩效分析(项目号:71103巧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度环境变化潜在利润产权博弈与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创新(项目号:09YJC790227)和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苏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项目号:roGL印巧)的阶段性成果88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进人城市后,不仅需要在生产及生活上适应城市社会,而且需要在权利系统及其实现方式上适应城市社会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标准会影响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其次,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受到排斥,社保安置就业安置等得不到落实,对失地农民的城市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失地农民经济条件恶化社会机会不足和防护性保障缺失造成了其行动能力的缺失第三,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其社会交往认知变迁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内化城市社会交往规则,因而较难适应社区自治制度的变迁,表现出制度认知模糊制度认同摇摆等特点总体上讲,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取决于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能否获得在城市生存的各种资源,这又与其行动能力有关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观点,贫困的根源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当事人收人水平的低下,而在于其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失地农民融人城市的行动能力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于2010年9一12月围绕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分别选择江苏省苏北的淮安市苏中的扬州市和苏南的江阴市作为样本地区进行人户调查,探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表1失地农民个体特征表年龄(mean)性别(%)男女54.5845,42家庭人口数农村生活年限(mean)(mean)全部淮安扬州江阴53.9552.535385415344404747科47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为考察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状况并从中离析出影响其城市适应性的关键因素,笔者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办法分别对淮安市运河城逸翠园小区扬州市金阳苑小区和花瓶苑小区江阴市贯庄小区的失地农民进行了人户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469个被调查失地农民的平均年龄为47岁,男性占被调查样本的54.58%,女性占45.42%,家庭平均人口数为5人,在农村生活年限平均为38年(见表1)笔者之所以选择江苏省的淮安市扬州市和江阴市的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江苏省的苏北苏中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恰好形成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与我国西部中部东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列顺序较为相似,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抽样,不仅使选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得出的研究结论对基于全国视野探讨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淮安市运河城逸翠园小区隶属于淮安市清浦区,该小区位于大运河南岸淮海南路以西柯山路以北,占地面积59128.60平方米,截至调查时间,安置失地农民约350户该小区于2008年9月由原城南村失地农民人住扬州市金阳苑小区和花瓶苑小区隶属于扬州市邢江区邢上街道,是邢上街道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占地面积分别为48726平方米和82125平方米,分别安置失地农民224户和292户金阳苑小区于2001年由原冯庄村和五里村的失地农民人住,花瓶苑小区于2000年由原兰庄村和七里甸村的失地农民人住江阴市贯庄小区是澄江街道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占地面积287200平方米,安置失地农民1284户贯庄小区于2005年由原贯庄村和新华村的失地农民人住,这些失地农民在获得一定数量征地补偿的同时,被统一集中安置在该小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一)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总体考量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能否在失去土地之后尽快融人城市,适应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在总体考量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时,失地农民对自己目前身份的认知是89详落攀千,2011.6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身份认知是衡量个体融人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标志,没有对身份的认同,社会角色意识就会缺位,也就没有与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为从总体上准确考量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笔者除选用身份认知这一指标外,还选用失地农民的城市人意愿以及失地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辅助分析如果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能够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愿意成为城市人以及进人城市后生活质量高于失地前,则表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强,反之表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差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是否认同自己已是城市人的回答中,只有8.%%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已经是城市人,有28.36%的失地农民仍然倾向于自己的农民身份,有53.09%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介于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这表明,超过一半的失地农民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处于模糊状态,城市边缘人特征较为明显在是否愿意成为城市人题项中,只有21.75%的失地农民愿意成为城市人,有31.98%的失地农民不愿意成为城市人,46.27%的失地农民认为无所谓,这主要跟失地农民被动城市化有关对失地农民来说,不管是否愿意城市化,他们都必须面临从农民向市民的变迁关于失地后的生活质量,认为略有提高的占10.87%,认为明显提高的仅占4.48%,两者之和仅为巧.35%综上所述,被调查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较差表2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人力资本影响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就业的选择能力以及就业的稳定性,而失地农民人力资本高低又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通过培训获得的技术以及干中学累积的经验Chiswiek和Borjas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经验和其他劳动技能等人力资本对劳动者能否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至关重要Schultz的研究表明,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人周其仁在北京深圳苏州和武汉4个城市的调查发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平均收人比一般人员高8%一9%,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与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农民工收人几乎没有差别蔡荣生等认为,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机会明显较高阐春萍等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增强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选择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表3失地农民人力资本情况教育程度频数%失地后就业前培训经历频数%人力资本投资偏好13623548410139449261854682334丘n八001..n,,001.89182104410722工作中培训经历频数%21044.8711424.36频数17236.6711.512917.91合计些1oo21.588.330.851oo丝l叨233123862612538一469失地后生活质量频数%一一lfn,矛n,氏伟J00.,心0J1,.且JI工f.J乙Of目J..工通00,乙八了,苦580978,勺.口且..二4OJ汀J曰哎AB合计9.598.961oo生三旦1oo6863270735241512184724614认6636一4694542一469注:身份认知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农村人偏向农村人介于两者之间偏向城市人和城市人;城市人意愿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不愿意不太愿意无所谓有.点愿意和非常愿意;失地后生活质量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明显降低略有降低差不多略有提高和明显提高(二)人力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90注:教育程度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培训经历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完全没有基本没有有一点,极少较多和很多;人力资本投资偏好题项中ABCDE分别表示不愿意不太愿意无所谓有点愿意和非常愿意由表3我们发现,高达63.76%的被调查者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4.25%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就业前没有经过培训,90.81%的失地农民就业后没有培训经历不仅如此,失地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偏好也表现出明显的偏弱态势,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改善现状的仅占22.81%可见,被调查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容乐观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不高,他们在进人城市后往往难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就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人以适应城市生活(三)物质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失地农民的物质资本是指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所拥有的财产及其货币表现形态物质资本不仅是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取得收人的重要来源,也是失地农民在城市进行二次创业的必要物质基础物质资本决定着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其城市适应性物资资本的缺失,是失地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最大障碍失地农民的物质资本与其经济收人和社会保障有关失地农民在城市中获得的经济收人和社会保障是其适应城市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考虑到失地前农民家庭的食物消费主要依靠土地生产,失地后则要从市场购买,此外水费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子女教育费等支出也不断增加,因此,失地农民经济收人的衡量应包括失地农民进人城市后的收人来源收人增长幅度与支出增长幅度的对比以及与城市居民相比的相对收人水平三个方面如果失地农民能够在城市就业从而获得稳定的有保障的收人来源,收人增长的幅度大于支出增加的幅度,且至少不低于城市居民收人水平,则失地农民的经济收人增加,从而有能力适应城市社会但是,陈艳华等对福建省16个县1436户被征地农户的调查表明,征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单纯的经济补偿并非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社会保障等对社会保障水平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失地农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所承载的就业生活保障养老以及心理安全等功能如果失地农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又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其城市适应性必然受到影响由表4可知,失地农民的收人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人,其次为征地补偿款85.71%的失地农民认为收人保障程度不高或一般从生活成本的角度分析,68.65%的失地农民认为进人城市后家庭支出增加在问及在收人分配上与市民的差别时,60.77%的失地农民认为比市民差,35.61%的失地农民认为与市民基本一样由表5可知,失地农民对目前社会保障水平不满意的高达49.47%,对未来社会保
本文标题:人力资本_物质资本_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_省略_应性_基于江苏省46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4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