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教育工作者延安之行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工作者延安之行心得体会范文【导读】这篇文档“教育工作者延安之行心得体会范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延安之行心得体会1【第一篇】延安之行心得体会为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长平公司组织开展重温党史、牢记党的使命教育活动,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到延安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倡导延安精神。5月23—25日我们怀着对无数革命仁人志士的崇敬之心,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敬仰之情,来到了革命圣地、向往已久的延安。当我踏上延安这片热土,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久久地不能平静。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巍巍的宝塔山、绵绵的延河水,犹如圣景一样印照在我的记忆之中。这难忘的3天旅程,我感慨多多,深有体会,下面是我的延安红色之旅心得。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参观了延安纪念馆,随后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革命圣地延安是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我们满怀景仰地驻足在杨家岭的窑洞旁、聚集在党的七大会址中、缅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透过一个个红色遗迹的传承,追昔抚今。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看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简陋的故居我不禁感慨万千,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1篇又1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看到这些,我对艰苦奋斗的传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延安之行,使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长平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延安之行,使我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领悟了一种精神----延安精神!我理解的“延安精神”就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干,勇于拼搏!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建设好我们的长平公司,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延安之行归来,使我深深认识到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王台铺煤矿综掘二队党支部毋战平二〇一二年五月延安之行心得体会王台铺煤矿综掘二队党支部毋战平二O一二年五月延安行之心得【第二篇】延安之行前往延安的火车——7月11日今天是我们实践之行的第一天,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我们坐上了火车,开始了我们神圣的红色旅程。我们一行13个人,由任老师带队,一个高年级学长,5个低年级学弟和学妹,其余都是我们大二兄弟姐妹。夏天的火车上,硬座车厢,没有空调,可想而知是多么的火热!看来这就是此次实践对我们的第一个考验。火车行驶的很慢,所以等待很漫长。还好我们当中不乏会玩,会搞气氛的人,所以整个行程也不乏欢声笑语,气氛那是相当的融洽。等待很苦,但我们等待的心,很甜。伴着夏风的美丽联谊——7月11日(晚间)下午4点多,火车终于到站,我们来到了我们实践之行的第一站,也是我们的实践期间的住所——延安大学。延安大学占地并不大,但是他们的图书馆建造的非常宏伟,感觉很是壮观,令人向往。晚上7点多,在任老师的安排和协调下,我们建大师生13人和延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谊活动,也是在这里,我们见识到延安人的质朴,与延大学生的热情。联谊活动办得很成功,看得出组织人员很用心。主持人是一名延大的学生,很棒,很幽默,在他的引导下整个气氛很活跃。我们一起唱红歌,畅谈革命精神,还有人高唱陕北民歌,有人诗歌朗诵······总之,节目丰富多彩。延安的夜晚是凉爽的,风,是柔和的,在这凉爽而又柔和的夜风中,我们感受着延安革命圣地的神圣与美丽,感受着延大与建大学子之间的友谊之桥在静静搭起。参观革命圣地——7月12日(上午)今天早上,我们一大早起床,终于踏上了追寻伟人足迹的第一步——参观革命遗址:王家坪,杨家岭,枣园。我们跟着导游,逐一参观了各个伟人故居遗址,那一个个嵌在崖壁里的窑洞,给了我们极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几乎所有窑洞内部陈列极为简单,一个土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仅此而已,但是当我看着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陈设时,却似乎看到那历经岁月风蚀的木质桌椅和黄土炕上正泛着层层金光。那是我们伟大领袖住过的地方啊,那是他们俯首工作过的书桌啊!用手轻轻抚摸着古老的桌椅,木质的纹理似乎能透过指尖,将那些艰苦岁月中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传送到我们心头,然后,激起层层涟漪。今天,我们切身的感受到老革命家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感受到红色圣地的魅力所在。继续追寻红色足迹——7月12日(下午)下午,我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延安另一处神秘圣地——延安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修建的极为宏大,里面所珍藏的革命遗留物件也很是齐全,有革命巨著,有当时的生产工具,遗留的枪支,子弹,运输工具,各种勋章,任命书,等等。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和叹为观止的,是一条仿真,还原的古街。听讲解员说,这是当时延安建设时期的一条生意街。这条仿真街建造的很是匠心独运,建造师以大幅油画为大背景,底蕴恢弘,又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为依托,制造器具,修建各种设施。从静态的桌椅,人物到动态跳跃的炉火,闪烁的点点烛光;小到人物的面部表情,肌肤纹理,大到皑皑白雪的苍茫山脉······无一不栩栩如生,万分逼真神似。从街头到街尾,一路走来,似真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壁炉里红热的炭火,纸窗内闪烁的灯光,店铺里老板殷勤的动作,热情的笑容······一切近在眼前,虽然不在当时的时空,虽然只是游客,而我却透过这些温馨的画面,真切的感受到那里,那时百姓们洋溢在脸上,激荡在心里的幸福,那是延安给予的幸福,那是伟大革命给予的幸福!纪念馆之后,我们还去了‘八一敬老院’,这里是革命老人的养老之所。我们带着水果,带着关怀,更带着对革命老人的无比崇敬来到这里。给老人唱革命歌谣,陪老人聊天,听老人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听着那些苍老却依旧有力的声音,看着那一张张爬满皱纹尽显沧桑的脸,虽然心有感伤,但我们依旧能够看出那些对生命的敬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红色革命的坚定信仰。感怀革命,热爱生活,让红色继续,让梦想飞扬。烈士墓前——7月13日(上午)今晨,在几个延安学弟和学妹的带领下,经过几番周折后,我们终于顺利到达了延安烈士的安息之地——四八烈士陵园。陵园所在地比较偏僻,周围来往之人相对比也较稀疏,再加上陵园本身,这里显得更是清冷。手持花篮,踏着层层阶梯,一步一步,我们来到烈士碑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几个大字醒目的呈现在眼前。我们以肃穆之礼,一一瞻仰那些矗立在风中的巍巍石碑,看着石碑上记载的各位先烈们的生平事迹,我们或伤怀,或惋惜,但却有着相同的感激和敬仰,感激他们为革命,为人民出生入死,英勇无畏;敬仰他们心怀天下,不惜牺牲。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巨作,血,染得诗!踏清凉,上宝塔——7月13日(下午)到此,我们的暑期实践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接下来的短暂时光,是属于我们放飞青春,肆意张扬的‘冒险’之旅!我们一行人,背着包,带着水,沿着蜿蜒的石径,开始向清凉山之顶探寻。石阶虽有层层之多,但并不十分陡峭。虽然大汗淋漓,连脚步都迈的吃力,经过几番挥汗如雨,我们终是到了山顶,走过状元桥,看了圣母殿,进过财神庙,嘿嘿,我还小小的抽了一签······我们其中几人还向更高处迈进,当然还有我,踏上了四方之台,站于高台之上,俯瞰四方,果然有‘会当凌绝顶’之感!回去吃过饭,已是2点多了。想想来到延安,却不上宝塔,似乎有虚此行,于是乎,又有人动员上宝塔一看,最终我们又有几人不畏炎热,不辞腿疼,再次踏上征程,向宝塔山进军!这次不比前次,没有康庄的石阶,因为我们没走正道,走的是偏僻无人的山里小道,真正的‘爬山’,原因是我们嫌人家门票太贵,于是······大家懂的。所以,山路不好走啊!我们走走停停,秉着不辞辛苦,不怕流汗的革命精神,终于,在葱葱树木,草灌中看到了闪着希望之光的开阔之地,有人终于忍不住,大喊“到山顶了!”只是到跟前才发现,恩,还没。不过还好,也算一个景点——摘星楼。转了摘星楼,我们继续跋涉,又到了烽火台,烽火台很高,两侧的石梯也相当陡峭,上去的时候,心里都有些慌,下来时更甚。过了烽火台,又走了还长一段,终于,终于,我们来到宝塔跟前!小小的兴奋了一下,欢呼了一阵。然后······就回去了。人家宝塔不让人上啊!回去我们可是大摇大摆的走得大道,虽说是大道,毕竟是下山,这个大家也懂得,不好走啊!返程——7月14日今天,是此次延安之行的最后一天,大家早早的起床,小做收拾吃了延安的最后一餐就起程赶往火车站了。毕竟远离家乡数日,此刻也就有点归心似箭的兴奋感了。火车站上演小插曲,列车误点,我们又不得已等了些许时间,还好不久后火车到了,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列车。延安之行到此结束,收获颇多,虽然累了,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延安之行心得体会【第三篇】延安之行心得体会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几十年了,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近日,学校党委组织了延安红色之旅去参观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几天下来,感慨多多,一言难尽!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1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
本文标题:教育工作者延安之行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49789 .html